一是代表宗族精神象征的祠堂 。祠堂是宗族祭祀、训诫子弟、聚会、执行家法族规的主要活动场所 。这个场所的出现实际上是从形式上对宗族的活动进行了规范和包装 , 使得原本零散的宗族事务变得集中 , 从而让族人能够真切、清晰的感受到宗族这一组织的存在 。祠堂在精神上的号召力是非常强烈的!比如 , 古人往往将自己死后的牌位能不能进入祠堂 , 看作是事关自己一生荣辱的绝对大事 。
二是用以收容族人的“义宅” 。宗族规模发展大了 , 族内的成员中难免就会出现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生活的困境 。而“义宅”的作用就是收养那些失去独自生存能力的族人 。此举对于这些人来说 , 是非常具有现实帮助意义的 , 而对于宗族内普遍的族人则更有一种营造归属感和向心力的作用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宗族学舍” 。随着宗族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 一些具有独特自身文化传承的宗族开始出现族内的“义学” , 即在传授族内子弟知识的同时也宣扬宗族内的传统文化 , 比如“家风”“家训”等 。而“宗族学舍”就是“义学”开展教学的专门场所 。尤其是随着宗族实力的不断增强 , 对于教育的需求就会更加迫切 , 为了族人的教育建造专门的学舍 , 从而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宗族社会作用的发挥
前面我们谈到了宗族发展过程中的实体化显现 , 那么随着宗族实力的进一步加强 , 其作用便开始向着区域内的社会范围进行辐射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救济作用 。如前文所述 , 宗族会对本族困难子民进行住房、粮食等层面的现实救济 , 而当宗族的财富实力足够强的时候 , 也会将这种救济扩大化 , 使得其区域周边的百姓受惠 。尤其是灾荒年间 , 宗族的社会救济往往能够为朝廷减少负担 , 同时又赢得地方民众的交口赞誉 , 无论是官面上还是民间的影响力都将大幅度提升!
当然这种救济作用可不仅仅之时声望的获取 , 宗族在其中同样获取了诸多现实利益 。首先一条 , 饥民少则富人安 。民间的灾民越少 , 盗匪就少 , 富庶的宗族遭到盗匪祸害的几率就小 , 这是最直接的利益 。其次 , 当宗族通过赈济灾民而获得朝廷认可之后 , 往往能够得到政府某些特权上的许可 , 比如赐予官职爵位或者免除劳役等等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期 , 他就曾在淳化年间下诏规定“募富民出粟 , 千石济饥民者 , 爵公士阶陪戎副尉 , 千石以上迭加之 , 万石乃至太祝、殿直 。”
二是工程建设作用 。宋代的大型宗族实际上往往会承担修塘筑堤、凿井建渠、桥梁祠庙、乡间道路、学校等小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工程建设 。这些设施的建立一方面解决了区域性百姓的现实需求 , 自然可以让家族在民间的声望获得大幅提升;而另一个层面 , 这些公共工程就仿佛是一个长期的“宣传广告” , 世世代代都在向某一区域的百姓宣扬着宗族的的美名 。这种持续性的声望积累对于各大宗族普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
宋朝著名的水利工程“莆田木兰陂”就是由当地几家宗族联手修建完成的 , 由于此项水利工程使当地百姓大享其利 , 进而被南宋史学家郑樵撰写为《重修木兰陂记》而世代流传 , 而这些参与工程的宗族也因此名传千古 。
三是地区教育职能 。前文我们提到了“义学”和“学舍” , 这是用于宗族内部教育培养的 。但是随着宗族实力的逐步强化 , 这些“义学”渐渐的具备了良好的师资 , 硬件上的“学舍”也拥有了大规模容纳学生的能力 , 渐渐的“义学”就发展成为了书院 。作为书院在招收学员层面便不再局限于族内子弟 , 而是对整个社会行使教育职能 。这样一来 , 不仅宗族的声望会得到提升 , 而且其族内的核心文化思想也将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同 。
推荐阅读
- 贝家祖上几乎每代婚配都是名门世家:良好的婚配,塑造优等的后代
- 中国历史上声势最显赫的名门巨族,出了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
- 辽宋夏金|杨家男将全部牺牲,佘太君在守灵时看见一乞丐,因何晕了过去?
- 辽宋夏金|文丞相被害后,忽必烈封其为太子太保,天地震怒飞沙走石
- 辽宋夏金|梁山遭遇的强劲对手:与秦明单挑五十回合,与卢俊义鏖战一百回合
- 辽宋夏金|《水浒传》里的太尉、殿帅、提辖、都头等都是啥官,具体负责什么
- 辽宋夏金|一心偏安的宋高宗赵构,曾经也是铁铮铮的汉子?
- 辽宋夏金|宋江为何要除掉阎婆惜?他盘算好了一切,却忽略了一个人
- 辽宋夏金|断案如神的包拯只会判案吗?他的这些才能也足以让人叹服
- 辽宋夏金|在宋代,一个女儿出嫁快把家底掏空,穷人家的女儿最不好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