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政|大秦赋里的“三场雨”,皆代表着嬴政的蜕变与大秦的国运

《大秦赋》演到现在,口碑有好有差,有人觉得太过于拖沓,嫪毐与赵姬嚣张了这么久终于下线,吕不韦的政治生涯也在赢政加冠、平叛嫪毐后终结;也有人觉得,历史大戏有渲染才能重现当时赢政复杂的心情与他蜕变之路的经历。
历史是什么样的,各中人物的命运如何,这是历史人人都知,但要让观众们看出一种味道,便只有让剧情与细节牵动人心。张鲁一刚开始出现时,我对这个演赢政的选角很失望,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但演到加冠亲政后,却越看越顺,竟觉得他演出了赢政作为君王的霸气,但又同时面对仁孝的纠结。秦王也是人,便有人的七情六欲,不是只有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与豪情,而没有人性与生活。
在《大秦赋》里秦王赢政从13岁继位以来,仲父吕不韦和生母赵姬担着监国大权,而他只是空有其位没有实权。在22岁终于加冠亲政,权力回归以后,他这九年里所有的忍辱负重,终于解脱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剧中出现了被我称之为“天音”的“三场大雨”,每一场都有着它的意义非凡。
赢政在其父异人即将离世当晚,面对华阳太后欲立成蛟为王的政变,对赢政最好的打击便是质疑他的身世,各方造谣说赢政是吕不韦与赵姬所生之子,并非赢氏血脉。赢政当时年幼,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定然会对自己的身世有所怀疑,于是找到吕不韦追问其真相。
赢政以为,如果他不是吕不韦之子,为何会对他如此之好?无风不起浪,不谙世事的赢政此时很容易落入宫斗的圈套,先摧毁他的意志,再有机可趁。
吕不韦一腔热忱拨开了赢政的顾虑,打消了他的怀疑,让他看清真相,不动摇心中之志,当下该做的绝非纠结自己的身世,而是心系大秦,心系天下,完成统一之大业。
在这一场雨中,赢政的心怀终于被吕不韦拨开,让他坚定了自己是赢氏子孙,是大秦之王,是空前绝后一统六国的始皇。
这是赢政面对的人生的第一场雨,也是在这场雨中,他坚定了秦人之志的信念,这些动摇他信念的谣言被这场雨冲刷得干干净净,让赢政看得更高更远,看到大秦以后的江山。
(第一场雨,见于第11集 )
片中的第二场雨,来自于赢政得知母亲赵姬与嫪毐苟合之事,还育有两个私生子时,他强压心中怒火,想立马飞奔甘泉宫中求证,一探究竟,在雨中奔跑的赢政,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想尽快求证,又害怕看到现实。于是,他带着一众人在雨中奔咆至甘泉宫前时停住了,顿了一下回身前往相府。
此时的赢政在对待吕不韦的态度上,因此事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嫪毐正是吕不韦送给赵姬的玩物,用假寺人的身份瞒天过海地呆在赵姬身边,让赵姬言听计从,纵容嫪毐太大的权力,以至于祸乱朝堂,这或许是吕不韦也未曾想到。
赢政从甘泉宫转身来到相府,远远地看着相府的宅院,在雨中站了片刻的他,依然未有任何行动, 再默默地转身回到了宫中。
站在雨中的赢政,内心雄雄燃烧的火焰任由雨水冲刷着, 雨水可以让他更加清醒,也可以让他强压下心中的怒火,隐忍于当下的局势,他要干成一番大事,必须学会隐忍,谋时而动。
赢政独自在雨中按下了心中的愤怒,或许正是这一切,让他再一次在隐忍中坚定了统一六国的决心,时机未成熟时,他要忍,他未掌实权,还未加冠亲政,再大的耻辱他都隐忍于心间,任凭雨打风吹。
或许唯有这一场及时雨,方可助其内心清明,智慧清醒,不至于莽撞坏了大事,亦不能让怒火冲昏了头脑而前功尽弃。
(第二场雨,见于第40集)
这第三场雨,则来自于平叛嫪毐之乱,赢政加冠亲政之后,和吕不韦在城墙上的最后一次相谈。
赢政想起当年即位之前,第一场雨中,吕不韦激起他的雄心壮志,和他的一番深谈,可是,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回想当年的一切是那么让人怀念,可是,一切又都在隐约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似从前。
吕不韦冒雨前来见赢政,他心中清楚自己这次和赢政今生的缘份是尽了,政治生涯算是结束了,他不得不离开,于是,在这第三场雨中,在城墙上,他们寥寥数语,便道尽了君臣二十年的情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