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一座独特的老宅,它的设计深藏玉商文化内涵
日前,采访人员回到西街玉带庄,专程走访了那里的老宅——文海楼祠。
据西街文氏族谱记载,文海楼祠建于清光绪戊申年(1908年),距今已112年,为四合院建筑形式。100多年风雨过去,如今的文海楼祠虽显破败,但也难掩其旧时荣光。特别是老宅后人保存的一块木制商号牌匾,让我们还能依稀看到西街昔日熙来攘往的繁华景象。深藏在老宅里的故事蕴涵着诚信为本、以德经商的玉商文化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
为了防盗,玉带庄大门有特殊装置
进入文海楼祠必须经过玉带庄的门口。这扇不大的门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青砖门框,青石门槛,上面是黛色瓦片,两边都有青石墩,门口上方写着“玉带庄”3个大字。
文章插图
▲文海楼祠至今保存完好。
这扇门的特别之处在于,只要一关上门,就只能从里面开门,在外面无法打开。”文海楼祠原来的居民文先志介绍,此门是文海楼祠主人文光棠所建。采访人员发现,那个特殊的装置在于门框的顶部,其是用木板做成的,镶嵌于青砖之内。木板的厚度约50厘米,上面有5个圆孔。把手伸进圆孔里,会感觉到里面有一层空隙。文先志说,空隙的地方就是用来装门闩的,以前的木门有5根木棍,关门时先把木门关上,然后再插上5根木棍。“只要木棍一插进去,门闩就会把木门锁得紧紧的,纹丝不动。”
文章插图
▲玉带庄大门的特殊装置。
“文光棠,号海楼,所以老宅以此为名。”文先志介绍,文光棠是清朝的一名七品官员,为官的同时也经营商号,拥有上百亩田地,是当时的大户人家,所以其住宅防盗做得比较好。“
文海楼祠设计独特,至今保存完好
虽历经100多年风雨洗礼,但文海楼祠的模样几乎没变。门口用灰沙做成的牌匾上,“文海楼祠”4个字清晰可见,牌匾右边刻着“光绪戊申年季秋月”,左边刻着“光棠建并书”。跟着文先志走进老宅,入门处的屏风门有精细的雕刻,上面竹、菊、梅一应俱全,富贵典雅、古色古香。
文章插图
▲文海楼祠的屏风门古色古香。
这座老宅的设计很独特。正座的两边设计了结构相同的两层小楼房,与正座连在一起。小楼房的柱子全部为青砖柱,每边每层只有一间房。第一层的房间门口和第二层的房间门口形状相同,只是第二层的房间门前多了一道木栏杆,增添了几分雅致。文先志说,面向正座的左边小楼房第二层的房间之前是用来贮藏稻谷的。文光棠在福绵有上百亩田地出租,每到稻谷收获季节,租户就不断拉来稻谷交租,这些稻谷就贮藏在二层的房间里。
顺着文先志所指的位置可以看到,第二层房间的门口还装有两只滑轮。“这是以前提稻谷上二层房间用的。”文先志说,由于没有楼梯,稻谷只能利用滑轮和绳索升上去。
经文先志允许,采访人员顺着梯子爬到二层,看到二层的房间地板全部是木板,保存完好,房间面积约20平方米。文先志说,以前除了稻谷全部贮藏在二层的房间外,其他食物也基本上存放在里面。“把粮食贮藏在二层房间,不易霉变,也更好防盗。”
文海楼祠的围墙全部用灰沙筑成。据文先志介绍,这种灰沙墙是用灰沙、糯米和黄糖混合筑成的,俗称“三合墙”,非常坚固,至今仍毫发无损。
商号牌匾,见证主人诚信经商
文海楼祠还藏着两块牌匾。一块牌匾写着“徵仕第”,右边刻着“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年季秋月榖旦”,左边刻着“光禄寺典簿文光棠立”,下边刻有印章;另一块牌匾写着“万和”,正中间的上方有“海记”两个小字,左下方刻着书写者的名字和印章。其中,“万和”牌匾未涂颜色,字迹也是木头原色,字体丰满、笔法苍劲,为阳线雕刻,很有立体感,只是有明显刀割痕迹,以至于部分字体的笔划已经掉落。
推荐阅读
- 中国“从未改名”的一座城市,沿用3000多年,只因出了一位美人
- 荣成市埠柳镇有个“不夜村”,两千多年前曾是一座县城
- 五本剧情宏大,视角独特的佳作书荒不用慌
- 盗墓贼都嫌弃他的墓,300年来无人关注,结果墓中藏有一座金山!
- 此王朝和中国有说不清的关系,王室一座墓葬叫黄金之丘,出土的黄金文物数也数不清
- 一座石碑引发的遐想,王国维的死亡之谜
- 细观少林,西方圣人殿“御路”浮雕
- 《剑来》:一洲便是撑起一座天下的脊梁骨
- 古蔺一座古老的城
- 古人的独特审美:这3件有“少女感”的国宝,看完让人少女心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