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局限性

孟子提倡“民贵君轻”思想,认为有人民的辅佐才会有国君的安乐,所以人民贵于国君。这种思想成为“民本”思想,比孔子提倡的“仁义”要先进很多,也要开明很多,起码提醒国君要重视人民,让人民安居乐业才会谋得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民贵君轻”思想又有它的局限性,或者说具有“民本”思想的人,一不小心就会送了命,悲哀之至。
 人民|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局限性
文章插图
“民贵君轻”里面的“民”是指人民,明明是群体概念,却让很多人认为是个体概念,他们的逻辑是:我是人民中的一个个体,所以我是人民,我比国君都要贵重,国君可要善待我们啊,如果国君对我们不好,我们就可以起义,推翻他的政权。这个逻辑是荒唐的,人民从来都是群体概念,作为个体的人,尤其是其中一份子,如果不具有非凡的才能,就不能对人民这个群体起到什么作用,幼稚地以为自己是人民,揭竿而起,就会被统治者轻松斩杀,斩草除根。个人不能等同于集体,但是集体的领导者有时候却能假公济私,代表集体讲话,夹带很多个人思想和意图。一介草民是万万不能代表集体或者人民去讲话的,没人注意,也没人听。
 人民|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局限性
文章插图
“君”这个概念指的是国君也可能指统治者集团。如果指国君,那么就是一个个体概念,不管谁当国君都是一个人,不可能是很多人,那么,国君就天然具有调动优势人力资源的权力,有生杀予夺的权利,甚至有发动战争的权力。如果“君”指统治集团,统治集团内部的人仍然具有无上的参政议政决定大政方针走向的权力,而个人是不具备这样的权力的。如此一来,人民和国君哪个更重要?当然是国君重要了。
 人民|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局限性
文章插图
“人民”是由个体组成的松散的群体,没人领导的前提下不堪一击。而国君是一国之主,靠人民养活,但对人民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些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成功的是国君的权力太大,国家的抵抗力量太强大,农民起义军队伍没先进的阶级领导,出现分化等等原因,那些成功了的,不过是改朝换代,“城头变幻大王旗”,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更大的改变,思维逻辑无非就是把荒淫无道的皇帝赶下宝座,我来做荒淫无道的皇帝。从三皇五帝到清代,没什么改变。
 人民|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局限性
文章插图
人民|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局限性】“名贵君轻”确实是闪光的思想,对统治阶级露出宝剑的锋芒,但是在不民主的国家,谁当真了谁就是大傻子,甚至有可能招致被诱杀的危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