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鲁迅的《一件小事》小人物告诉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做对的事

《一件小事》:车夫带给鲁迅的希望,具有哪些的现实意义?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一件小事》
 告诉|鲁迅的《一件小事》小人物告诉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做对的事
文章插图
鲁迅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先驱,虽勇猛却一直备感孤独,对未来总是充满了忧虑和绝望。他弃医从文,是因为他在日本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斩首示众的影片,而围观的许多中国同胞丝毫没有气愤,却是在一旁饶有兴味的鉴赏。
在《呐喊》的序言中,他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他对中国民众的冷漠和麻木是深感忧虑的,之后他邀集了几个人创办《新生》,却在出版前分崩离析,刊物腹死胎中。
在鲁迅的作品中,有些先进的革命者奔走疾呼,但结果不是像狂人一样在亲哥哥的高压手段下被同化,就是像夏瑜一样被自己家人告发、唾骂、处死;有底层民众的命运的哀叹,但不是像孔乙己一样受尽奚落、生死无人问津,就是像单四嫂子落难时被周围的人虎视耽耽、最后遭分食。勇者的嘶喊和弱者的悲境似乎激不起人们心里半点的触动,不过是为他们增加些生活的情趣与谈资,风波过后,一切归于往常,好像不曾发生些什么。巨大的民族惯性吞噬一切,正如离离原上的草,一岁一枯荣,所有的高潮迭起,不过是不停地轮回,怎么也冲不出这强大的洄漩。
鲁迅的小说中处处是这种无望的悲哀,但唯有《一件小事》在鲁迅后半生的绝望中展现了希望,时时教人惭愧,催人自新。
《一件小事》确乎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这件小事却让鲁迅对民族对国家重燃了希望,改变了他看待未来世界的视角。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告诉|鲁迅的《一件小事》小人物告诉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做对的事
文章插图
《一件小事》描写的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发生在“我”身边、“我”亲见的一起碰瓷事件。
当时北风正猛,路上空无一人,“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雇了一辆人力车去S门。但刚进S门,车夫撞到了一位老妇人。
“我”从小读圣贤书,长大在京城就事,耳闻目睹的国家大事也不少,看起来对处理这种小事不知比车夫聪明了多少倍,但车夫的种种表现却像给“我”当头一棒,令“我”不禁在车夫面前自叹不如,又自惭形秽。
我们来着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空无一人的大马路,在刚近S门的拐角处,一个老女人突然从马路边上向车前横截过来,虽如此,但车夫已敏捷地让开了道。
车夫与这老女人第一回合的较量,证明车夫专业技术过硬,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尽量避免麻烦。
但碰瓷者有备而来,在北风刮得无人敢行走的冬日马路,她竟然把一件穿在身上的破棉背心不上扣,衣角兜到了车把手。而此时,车夫见势不妙,早已停步,至于衣角是真兜住了车把手,还是只是拂过车把手,都已对这老妇人造不成什么实际的伤害了。
老妇人猝不及防地第二招,借了外物模糊事实,但车夫及时停步,避免实际伤害的发生,足见车夫的机警。
而老妇人却在车夫停下后,使用了第三招:慢慢地倒地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些良心败坏的人故意欺骗善良懦弱的人讹钱罢了。“我”在京城呆了六年,眼见了许多事,这些事对“我”不曾有什么好的影响,却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教“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这故意碰瓷讹钱可能也是其中司空见惯的一桩了。
于是,当“我”看到这么个情况的时候,坏脾气又上来了,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受伤,便对车夫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