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孤蓬从此去,叶飘随秋风。才子骆宾王一生坎坷的叛逆人生!

出名要趁早-神童出世按现在的公历历法标准来说,是公元619年。骆宾王出生了,他是是初唐四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也是《唐诗三百首》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这个伟大的诗人在出生在义乌。我们今天称之为全国小商品批发中心的地方。现在也是义乌的文化代表人物。这一年是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全国各地都还沉沦在隋末农民起义的骚乱中,尤其是北方,到处是割据政权。唐朝又经过了五六年才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过程。此时,南方,尤其是浙江一带,反而相对平静。在扬州,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自立后不久,就举家开始向北搬迁。意图回到北方。宇文化及以及隋朝宫廷的一帮人走人后,在短暂的经历了一段无政府状态后,便迅速归入到唐朝的版图,开始跟随唐朝繁荣的脚步向前发展。要说骆宾王的家族,曾经也算当地的名门望族,从东汉,到三国,再到魏晋南北朝,出了少的文臣武将,以及青年才俊。但是可惜的是,到了隋末唐初的时候,这个家族已经不再辉煌。虽没有名臣良,将但是诗书的文化却一直传承了下来。骆宾王的祖父便是文化人,曾经当过小吏,隋末农民起义,全国大乱。他不再当官,在家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到骆宾王的父亲,经祖父的精心培养,也算是诗书满腹,在当地小有名气。骆宾王的出生,让家里切实欢喜。祖父和父亲经过商量,给孩子取名叫宾王,字观光。希望他长成以后,能辅助君王,建功立业。我们现在常说,出名要趁早。骆宾王就秉着这一原则,7岁就开始成名了。话说骆宾王7岁的时候,家中来了客人,客人开始只是觉得小孩聪慧,但不停的逗小骆宾王,考些诗文内容。正巧院外池塘有一群鹅,客人便以鹅为题,让骆宾王作诗。这时,骆宾王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辉煌。骆宾王小小年纪,不加思索,脱口而出了三个字:鹅、鹅、鹅!这三个字一出,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还以为是小骆宾王说不出来,都变结巴了呢,可正当大家都以为这是小孩被难住了的正常反应时。紧接着,骆宾王口中跟出了后面的三句话: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三句一出,把所有在场懂诗文的人都惊呆了。要对仗有对仗,排比,对比俱佳,动态与静态结合。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首绝佳的诗。
 从此|孤蓬从此去,叶飘随秋风。才子骆宾王一生坎坷的叛逆人生!
文章插图
这一首诗一下子奠定了骆宾王神童的名声,印证了出名要趁早的那句话,为骆宾王后来的生打造了一张才子名片。这首诗也迅速的传遍全国,并流传后世,成了儿童启蒙的第一诗。自负青年遭遇人生的低谷骆宾王5、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开始外出远游,远游是当时青年人必备的一个成人过程。当时,大唐天下初定,国家急切的需要大量的人才,于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被李渊用了起来。于是,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就开始远游并顺便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大约骆宾王10岁的时候,骆宾王跟随父亲搬到山东,因为骆宾王的父亲,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谋得了山东博昌县当县令的官职。于是,就把妻儿一块接到了山东。并在这里读书。山东曾是春秋时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然文化氛围也是相当浓厚,骆宾王在这里,除了接受父亲的教导,也在县学学习。同时,父亲还让他结交齐鲁名士。增加学识。经过多年的苦读,骆宾王从一个江南神童,长成了齐鲁才子。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在骆宾王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任上病故。骆宾王的父亲虽然是个官员,但是为官清廉,并没有留下什么遗产给家人。这就使得骆宾王一家几乎陷入绝境,丧事都是县里乡亲资助,再加上附近的州县官员的一些资助,才得以顺利办妥。靠着大家的资助,又过了三年,骆宾王守望孝期满,家里这时的生活更加窘迫。这时,骆宾王父亲的生前好友,时任兖州府(现在济南兖州区,也是县令)的韦县令资助了他们,把他们全家接到兖州生活,考虑到骆宾王已经20岁了,于是给骆宾王准备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情。当年的科举,虽没有明清时期那么严格,但也需要通过地方考试,或由相当职务的官员举荐才可以。像骆宾王这样的少年才子,再加上这些年来父亲的悉心教导,学问自然是没得说了,再加上有韦县令的照顾。骆宾王还是比较顺利的通过了县竞。然后向京城出发,去博取功名。也可以说是远游,远游是一种长见识的行为,在隋唐时候也是文人的一个传统习惯。是否能远游,决定着一个人是否真的有实力,也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将来说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起点,无不是从远游开始。在当时的社会,科举其实刚刚兴起,还没有特别完善的制度,托人找关系是科举成功的很有用的一条路。比如未来我们会说到的白居易等众多大家,都有找诗文大家或官员自荐然后求得引荐进入取得功名的情况。但骆宾王却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这也许是很多年少成名的才子们的一个通病。他们很自负,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这样做。骆宾王曾在后来的自传体诗中,写出自己当时的情形。''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明知处境艰难,也决不追逐权门,乞求赏赐。年轻气盛啊!别人忙着为自己的前程奔前奔后的时候,他却在游玩。骆宾王单纯的认为,考试要凭实力。自己堂堂青年才子,7岁就能写出流传全国的诗的人,满腹经纶,这种考试还不是手到擒来,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一年是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骆宾王22岁。他满怀着希望参加了科举。但是现实却给了他一蒙棍。骆宾王自己绝对想不通。凭自己的才能,竟然落榜了!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骆宾王很消沉。史书记载骆宾王“然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就说他这段时间经常混迹在赌徒中间。在他十几年后写的一篇诗《帝京篇》时,有很多部分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态。这首诗写出了大唐的欣欣向荣的前景,也写出了大唐在兴盛背后的奢靡,同时还不忘抨击大唐的官员不识人才,抨击当时的科举制度以及人们为了中举做官的种种丑态。这也间接的说了自己的清高。可能这只是唐朝刚刚开始吧,骆宾王还没有意识到在这个时代,会有无数的青年才俊出现。很多人比他更有才华,也比他更有名气,比他更加青年才俊。如果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许就不会轻视这次考试了。人生就是这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骆宾王科举的失利,使他开始醒悟。他终于明白了这个社会的无情,现实的残酷。经过了这一次挫折。骆宾王灰心了一阵。那时还不是盛唐,在未来的盛唐,光靠写诗,诗人就能有吃有喝。骆冰王很快就没钱了,只能考虑尽快谋个工作了。骆冰王考虑回家了。这时,他开始怀念自己儿时的故乡,很想去看看,于是,他踏上了回义乌的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