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屋|一包藏在祖屋墙中的“银元”引发的思考:古人的存钱办法知多少

古代没有银行和保险柜,那么古人究竟都是如何存钱的呢?实际上,细寻史料可以发现,古人的存钱办法还真不少...祖屋墙中的“银元”多年前,笔者的爷爷在临终弥留之时,曾交待我父亲到祖屋内室的某一堵墙的暗格中取出一包古物。父亲在仔细观察之后终于找到了暗格,小心翼翼的从墙中空心处取出了一个红布包裹的小盒子,打开盒子后,发现内有几枚民国时期的“银元”和四五枚清代末期的“通宝”,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诧不已,这绝对是“传家宝”无疑了。因年代较近,这些古币和银元其实并不值多少钱,大家所惊讶的是爷爷如何将这些古物在那些艰难岁月中保存下来,毕竟他的一生经历是那么的坎坷。
 祖屋|一包藏在祖屋墙中的“银元”引发的思考:古人的存钱办法知多少
文章插图
九州配图:民国银元示意图九州从这一包藏于祖屋墙中的“银元”引发了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在讲究“财不外露”的古代,社会上没有银行可以安全存款,寻常百姓人家究竟如何存放钱财珠宝的呢?古人的存钱办法其实不少对于这个疑问,九州细寻史料发现,其实古人的智慧还是非常多元的,其存钱的办法还真不少,大致有如下七种:办法一:房梁这种存钱法虽不多见,但也确实存在,一般见于家境贫寒的普通人家,本来贫穷也不容易遭贼惦记,挂在房梁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大才子便这么干过。
 祖屋|一包藏在祖屋墙中的“银元”引发的思考:古人的存钱办法知多少
文章插图
九州配图:苏轼贬居黄州苏轼在被贬居黄州之时,因为俸禄极少,一家人生活都成了难题。东坡先生于是开始了计划开支的节俭生活,他将钱分成12份,每月取用一份,再将取用的这一份钱分成30小份,每日只能取用一小份。将生活费计划分配好之后,他将这些“份钱”挂在房梁上,每日清晨起床后便取下一包作为当日的生活开支,只准剩余,不得超支。现在想来,也确实是太难为了东坡先生。
 祖屋|一包藏在祖屋墙中的“银元”引发的思考:古人的存钱办法知多少
文章插图
九州配图:房梁上取下的钱币此外,在中国古代的建房传统中,很多地方有着这样一个民俗,就是将古币和钱盒放置在房梁的特定位置,更多是从风水角度来寄托对家庭兴旺的美好祈愿。然而,这样一种建筑上的风水习俗,从早期的源头来讲,应当也与古人的在房梁上挂钱存放的习惯不无关系。而且,中国人形容小偷的文雅词汇叫作“梁上君子”,其中小偷喜欢费老大劲上别人家的房梁,除了房梁容易藏身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外,也并不能排除古代的很多人家在房梁上放钱有关。办法二:扑满就像现代人使用存钱罐进行储存零散小钱一样,中国古代也有这样一种小型存钱物件,名为“扑满”。据《西京杂记》卷五记载云:“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古代的钱币多是方孔圆形铜币,古人为了将零散的铜币能够存放于一处,便使用陶土制作专门一种单孔容器,或罐形或匣形,一般顶部会开一个投币的狭口,有些也会在腹部凸起一个环,供插系绳子用,悬吊于梁上。因为这个形状只有入口,没有出口,待钱币装满之后,便会将其打碎将银钱取出,便是所说的“满则扑之”,也是“扑满”之意的由来。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零存整取”了。
 祖屋|一包藏在祖屋墙中的“银元”引发的思考:古人的存钱办法知多少
文章插图
九州配图:扑满扑满在中国古代不仅出现的早,而且延续的时间极长。秦代时期就有记载,而汉唐时期已经非常流行。清代学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辛十四娘》中描述:“又时出金帛作生计。日有赢馀,辄投扑满。”可见扑满在清代时期依然是民间的平常物件。现在的人对于扑满的名字比较陌生,但其实在台湾地区依然将储钱罐称为扑满,歌曲《孤单北半球》里就有一句歌词:“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