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万发金:简评张继炼中篇小说《牧人》的创作( 二 )


如果说,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的成长经历是一条明线,那么,贯穿在这篇中篇小说的另外一条线索,这就是民族团结融合,共建同一文化家园。这篇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的逃难、被牧人收留、生存、生活、游牧,从而逐渐变成牧人的过程,衬托出阿拉善宽大的胸怀和无私包容的人文情怀。作家小说创作的这根红线,与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多元一体”大家庭相一致。小说《牧人》里,年轻时的父亲和牧场主人巴音岱老爷、亦师亦友的伙伴斯钦图在长期磨合相容中结成了牢固的情谊。巴音岱老爷不仅收留了孱弱的少年“父亲”,还给他蒙古袍穿,给飘香的羊肉吃,到了父亲成年时,更是让父亲做了草原上的主人。斯琴图更是父亲的语言和生活的启蒙老师,作家这样写道:“实际上斯琴图就是父亲的蒙语启蒙老师,也是汉字启蒙老师,是父亲的牧区生活老师,是父亲的牧人老师。是他言传身教地与父亲交流,从字到句、从听到说,才是父亲蒙汉精通,熟悉了牧区生活,牧人生活。”一言以蔽之,是草原给了“父亲”新生,是草原上牧人宽广的胸怀慷慨接纳了“父亲”。正是在这一主题下,作家写出了父亲的感恩心理,父亲在教育他的儿女成长的时候,多次语重心长的说“蒙古人救过我们的命,蒙古人是我们的救命先人。骂蒙古人就是骂自己,伤害蒙古人就是伤害我们自己。”现在的这一切“都是蒙古人给的,都是草原给的!肚子吃饱了就忘本,那还叫人!?”可以说,父亲将感恩之情用牧人的朴素语言传承给他的后代,就是不忘本,懂感恩。感恩草原,实现民族融合,是我们永恒传唱的生命之歌。
在作家眼里和心中,“趟戈壁”就是一条生命线。“父亲沿着这条线走出了苦难,走出了死亡;走向了草原,走向了牧区,走向了蒙古人,走向了牧民,走向了牧人。父亲一辈子究竟走过多少遍,谁也说不清楚,父亲也不记得了。父亲步行走过,骑马走过,驴走过,骑骆驼走过。”纵观这条“趟戈壁”路途艰难异常,但是“父亲沿着这条线,走过希望,走过苦难、走过幸酸,走过风沙,走过贫穷,走过幸福,走过欢乐,走过泥泞,走过辉煌。”张继炼先生以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感,将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口大迁移事件,以小说创作的形式,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开启了“趟戈壁”这一重大现象、重大题材的实践之旅。张继炼先生“趟戈壁”身体力行的创作创新了文学创作的芳香园地,并将以其后续的小说创作,与“闯关东”、“走西口”题材共同成为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也必将在我国文学创作的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
 父亲|万发金:简评张继炼中篇小说《牧人》的创作
文章插图




万发金,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出版《一路走来》、《行走在生命课堂》教学专著,主持国家、自治区级“十二五”“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6项。
父亲|万发金:简评张继炼中篇小说《牧人》的创作
 父亲|万发金:简评张继炼中篇小说《牧人》的创作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