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国|有关张献忠的宝藏之谜, 有据可查的文字史料有哪些?( 二 )


《清文宗实录》卷八十九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再次派某道员到锦江实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确切地点而中止。咸丰三年(1853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旧事重提,由吏部尚书等代奏,呈请寻找这笔财宝。他说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捞到张献忠遗弃的银子,"其色黑暗",听说"曾经查出归官,尚存藩库,有案可核",以此来证明张献忠窖藏之事并非子虚乌有。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高潮,清政府财政困难,咸丰皇帝于是动了心,命成都将军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访察,是否能知其处,设法捞掘,博 采舆论,酌量筹办"。但也是枉费心机,一无所获。
有关张献忠宝藏的寻找和打捞,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史料记载当属民国时期杨白鹿的打捞行动。
杨白鹿(1872~1948年),本名承伊,后改名钧,清代贡生、同盟会员,1920年前后,当过四川省长赖心辉的秘书长,1934年脱离军政生涯,从事医学,任成都国医学院教师。清末有一姓杜的官场人物因犯了事儿走投无路,投靠了杨白鹿,受到他的热情接待,一住就是几年。
姓杜的这个人临走前的一个深夜,为报答知遇之恩,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子转赠于杨白鹿,内藏张献忠埋银地点图样,并告诉他这件宝物是当初参与埋银的一个石匠画成简图交给孙儿带走,后来落到杜家,珍藏至今,希望善为运用。杨白鹿接手后30多年,从未向任何人泄漏。
1937年冬天,住在成都陕西街的杨白鹿,将张献忠藏银图纸向好友、当过师长的马昆山透露,取得共识,认为这件事大有可为,后由范绍增出面奔走磋商,成立"锦江淘金公司 ",开展打捞工作。他们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终于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是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点左侧接近江心的江边,于是在1938年冬季趁河水较小,加速开挖,结果一无所获。
第二年秋水退后又继续,上百人前后历时十多个月的辛勤劳动,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 ,'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准备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一部起重机,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有3大箩筐小铜钱。"金银万万五"杳无踪影,轰轰烈烈的挖银事件,也只好草率收场。
 大西国|有关张献忠的宝藏之谜, 有据可查的文字史料有哪些?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