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首有关张献忠宝藏的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传说明末张献忠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 大西国"。后来清兵入关,四川境内发生连年混战,张献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国"被吴三桂所灭。民谣说的就是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24间大屋展示过的财宝秘藏起来 ,谁发现了石牛、石鼓的记号,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一、张献忠的千船沉银史料《蜀碧》对沉银的记载:
"(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10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相传1646年,张献忠的部将刘进像吴三桂一样弃关,把清兵引进了四川,张献忠见势不妙,决定弃都,"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10万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张献忠的运宝船队被杂牌军杨展大败,千船金银也在争战中沉入江底,张献忠只带少数亲军突围成功 。
文章插图
?二、清嘉庆《彭山县志》记载:
"石龙,彭山县治东十五里。其形肖龙,首仄蜿蜒,髻 髭迸露,鳞甲峥嵘,有持雨拿云之势,长三四丈许,若经鬼斧神工者然,与石虎相对。"在石盘山上的山路尽头,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的虎身仍清晰可见,只是部分头像已经被破坏。"石龙对石虎",这与歌谣完全吻合。
三、《蜀难纪行》中对沉银有更多细节的记载:
"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 。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是后来张献忠部队遭到了阻击,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
?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都沉没于此。
成都一带流传着"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民谣,内容和彭山的民谣相似,只是标志物换成了石牛和石鼓。
【 大西国|有关张献忠的宝藏之谜, 有据可查的文字史料有哪些?】四、对于张献忠另一笔宝藏的下落,也有相关史料的记载。
吴伟业在《鹿樵纪闻·献忠屠蜀》中说:
顺治二年(1645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锢金' 。"
彭孙贻《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继佐的话,也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下穿数仞,实以黄金宝玉累亿万,杀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水藏'"。两书 中,一称"锢金",一称"水藏",当属于传闻异辞。
彭遵泗《蜀碧》卷三也记有此事,作"锢金",但没有提及窖藏的数量。
除了私家著作外,清朝官修《明史》的编撰者也对这条史料持肯定态度。《明史·张献忠传》说:"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 ',曰:'无为后人有也'。"陈克家继他祖父陈鹤完成的《明纪》,也一字不易地抄录了这条史料。
可见,张献忠的确曾经出动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灾为名,在锦江筑起高堤,然后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无数金银财宝埋入坑中。再重新决堤放水,淹没埋藏珠宝的地方。至于坑旁是否筑起石牛和石鼓,并以此为记号,就不得而知了。
300多年来,垂涎张献忠这笔巨额财富的自然大有人在,连清朝政府也费过一番脑筋。并且不止一次地付诸行动。《彭山县志》记载:" 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可见清政府这次组织的大规模的打捞行动,确有所得,但宝物的数量,却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事实上 ,当时的人力、财力、物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推荐阅读
- 此人下水竟捞到张献忠的金印,后卖出770万天价,最后被抓判刑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人是真的打不过吕布吗?其中是否另有隐情?
- 赤手搏虎,跑赢千里马,史称勇过关张;四世英豪,传奇堪比杨家将
- 张献忠逼和尚吃肉,和尚:吃了我就不屠城,和尚吃完说10字成千古名言
- 法国有本古书,揭示张献忠的惊人计划:收四个干儿子,征服全世界
- 海港区燕大西苑社区剪纸作品助力疫情防控
- 出水|张献忠沉银遗址出水文物:金锭价值极高,第七件堪称传世极品
- 杀人狂|“杀人狂魔”张献忠,真断子绝孙了吗?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他的后代
- 张献忠|历史上张献忠为什么沉银?张献忠沉银的地址到底在什么地方?
- 难道|大青蛇为何在《三国演义》首先登场?难道比张角和刘关张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