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这个解释可能有些怪,因为白居易的诗是一首送别诗,按理来说,所有的诗句意象都取自悲怆之物,为何偏偏要在悲哀的情绪之下,描绘草原上的芳草繁茂呢?其实这正是诗人诗句设计之奥妙。古诗之所以能够突出文中的强烈感情,关键在于各种意象与境界的对比和强烈冲突。正如其他的名诗一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亡国本是一个耻辱的事情,但亡国之女并不感觉其中的痛苦却在高声歌唱,境界与意象的反差,更能凸显真情实意。白居易用繁茂的草木,来说明草原生命之旺盛,与自己离别的境界刚好形成反差,这也是在暗示着,岁月悠悠,却总有无不散的宴席,生命很长,但相守很短。这种强烈的反差之下,更能凸显离别的悲痛。此外,芳草枝茂盛更有另一种含义,正如开篇所说,芳草连绵不绝,连野火都烧不尽,亦可代指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时,绵绵情意不可断绝。后文所述,春风吹又生,亦可代指,今日离别,来日亦可相见。
文章插图
因此,诗人通过“离离”二字,将离别之不舍烘托得连绵不绝,且对于未来的重逢,又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所以此诗之境界立刻被凸显出来,前两句固然可以流传千古,但其意境完全不同,只表达了生命之旺盛与芳草之顽强。但将全文铺展开,前后就形成了强烈对比。在生命的顽强与茂盛之中,读者会再一次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偏偏在离别悲怆之际,却因为开篇所描绘之生机,却又给人无限的希望,期待着未来的重逢。简简单单两个字,就尽显白居易之文风和实力。这样的诗文境界,较之前两位大师李白与杜甫,其实也不遑多让。也难怪顾况这位大诗人在见识到这首诗以后,立刻肃然起敬,毕竟这首诗对于诗文与意境的把控能力非同一般,这样厉害的写诗大师,自然在长安居就很容易。结语读完白居易的诗,感受了后半段的精彩,这也使人不得不感慨,大唐帝国诗人何其之多,境界何其之高。先有李白绣口一张便是半个盛唐,后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现实悲歌。如此伟大的唐朝,真可谓是文人的巅峰时代,也可谓是文明的顶级表现。【 白居易|背了这么多年的“离离原上草”,“离离”啥意思多少人蒙圈了】
文章插图
唐朝诗人为何如此之多呢?中国通史中的教授有过解答,或因大唐开疆拓土,吸纳多方文化之繁荣所致。各方文明群集于长安,光怪陆离者有之,恢弘大气者有之,迷离香艳者亦有之,这才有思维之开阔,想象之丰富,才有诗歌之精彩多样。此外唐朝诗人能文能武,八岁开始读诗写歌,长安更是群诗斗艳,竞争之下出人才。且唐朝诗人人人尚武,都在马球场上逞英豪,边塞战场奏离歌。有这样的文化背景,有这样的尚武之风,自然才会有面貌一新的大诗人,和此起彼伏的文思才涌。因此现代人们也可学习借鉴,鼓励诸多思潮的碰撞结合,阅读主课以外的课外知识。在眼界的开拓,思维的交流下,才会有更多人才的登场,唐朝的大诗人众多莫过于此。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大明宫》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为何这么说,有啥深层含义
-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牛年春联七言对联大全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白居易死后,皇帝写下一首诗悼念他,千古罕见
- 寇准作为一代名相,为什么结局却这么凄凉
- 今日大雪,以“雪”为主题的微信图文如何排版?
- 小伙带来瓷器改成的台灯,专家怒道:老外干的!国人不这么混蛋!
- 才华了得,却因私生活遗臭万年的历史名人!
- 这件文物大材小用古人也这么用,现在用来上课,以前用来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