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安康地域文化的人文特征

安康地域文化的人文特征
谭波才 何媛媛
安康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在与外界长期的融合和扬弃中,逐渐形成了复杂多元的地域文化,既集“东西荟萃”“南北交融”,又富“巴风楚韵”“秦习蜀俗”,包含着“命由我作、质直好义、开明包容、尊祖重孝、尚乐好逸、信巫重祀”等人文特征,是安康独有的“精神胎记”和“传承基因”。
地域|安康地域文化的人文特征】一
命由我作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首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响遍全国的民歌《我来了》,道出了安康千百年来“刚健自强、开拓进取、坚韧执着、富于抗争”的命由我作精神。
安康为古史传说集中区,迄今境内仅三皇五帝传说就有女娲、伏羲、舜三位。他们均为中华人文始祖,既是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及早期国家的奠基者,又是原始文明的开创者。还有鲧、禹等也在安康出现,这些并不是偶然,与其原始地理环境极为吻合,“很可能与早期人类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和痛苦记忆有关”(张在明:《金、房、均三州女娲信仰的考古学背景》)。目前,安康境内共发现旧石器遗址10余处、新石器遗址40多处。完整的石器文化,揭示了安康先民战胜自然、创造早期文明的历史进程。
秦汉时期,安康因“以地临汉水,境枕秦川”和“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被认为国家“肇基之地”,先后开通子午道,推广铁器、人畜合一沤肥、陂塘溉田等先进工具和技术,大力发展蚕桑,出现了“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郦道元:《水经注·沔水》)?的景象。后来,司马迁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了“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的结论。
明清时期,大量湖广移民涌入安康。他们“垦种荒地,架屋数椽”,使安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开发和大发展,成为“陕南一大都会”。《重续兴安府志·艺文》称赞道:“盖自南宋至乾隆年间然以五百余年未辟之林荒,至有清而成衡宇相望,鸡犬相闻之乐土。”
三线建设时期,安康人民以血肉之躯,打开了通往外界的道路,迎来解放后最大一次发展机遇。共历时12年,实施了襄渝、阳安铁路、安康水电站等一大批重大建设,共动员30多万民兵参战和100多万群众支援,其中牺牲达700余人,涌现出了“置身火海舍身救人”的王忠定、“重伤不下火线”的王治安、“子亡父接”的刘正茂、“捐献棺木”的罗发莲、“平均年龄18岁”的铁姑娘排等一批先进人物。
近年来,“三苦精神”“抗洪精神”“村道精神”“创优精神”,不断沿袭和升华了“命由我作”的精气神,一次一次凝聚起安康人民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初心,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而不懈奋斗。

质直好义
安康位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陇文化的交接地带,巴人的“劲勇”、楚人的“尚武”、秦人的“彪悍”,千百年来滋养着人们的心灵,逐渐形成了“坦荡忠诚、重情重义、侠肝义胆、敢作敢当”的质直好义品格。
安康属巴至少1700余年,是巴文化的核心区。巴人天性劲勇。早在周武王伐纣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西周中期,卢、虎联合杞夷、舟夷侵略周朝东土,周王派安康巴人虎族统治者史密平叛,后纪其功,特赐史密簋。汉初,板凳蛮巴人助刘邦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华阳国志·巴志》评价道:“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灵,山岳之精爽乎!”
安康属楚300多年,是其西北最重要边防地区,秦楚在此争夺达100多年。强烈的“尚武”和“不服周”精神,让楚国从弱小变得强大,最终“不与中国之号谥”,成为与秦国争霸天下的最强劲对手,同时也涌现出众多勇武之人,并创一世之雄风。战国末期,楚国虽被秦灭,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记》),成为灭秦的最主要力量。西汉杨雄评价道:“包楚与荆,风剽以悍,气锐以刚,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包楚与荆,风剽以悍,气锐以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