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工作太忙,读书不多,大致整理了一下在豆瓣标记已读,并写了长评的书,不过八本。
文章插图
现在不看看这书,好像就跟不上潮流了。我看完之后,觉得最有价值的是项飚对90年代初北大的回忆,说到入学后长达一年的军训,老师们的照本宣科,下海经商成为校园中的新潮。这种剧变对教育、对思想的冲击,国内的书似乎很少能提到。至于他那些治学经验、方法,似乎显得过于随机和片断化了。
文章插图
五代君主中,唐明宗的名声应该仅次于周世宗,称得上是所谓“明君”了。唐明宗在位期间,对内不折腾,对外忍让南方各国,可惜因为没能处理好义子和儿子的关系,死后不久,国家就陷入混乱,重蹈庄宗覆辙。明宗出身行伍,知道乱世有兵就有权的道理,登基后时常滥赏将士,可换来的不是忠诚,而是骄横。
文章插图
我对钱钟书了解不多,不知道别的书是怎么写他的。这本书大约是想通过各种钱自己,及其朋友们的文章,展现一个有点“俗”的大文豪。比如他喜欢听人吹捧,可也知道这样不好。书的最后提到杨绛,以几个细节刻画了这位“悍妇”——钱钟书想留胡须,被杨绛“斥妆模作样而罢”;杨绛又曾嗔钱钟书“快别说了,呆大!”
文章插图
作者以书写古代战争细节见长,可惜这个恰恰是我不太感兴趣的地方。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比较简单地说明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士族为什么愿意和晋室共天下——如果武将当权,不管是王敦、桓温,还是刘裕,他们都不会像羸弱的晋室那样需要士族支持。另外,以前真没注意,除了南北之争,桓玄、天师道这些南方内斗也这么有趣。
文章插图
大部分文章都挺有意思,有以墓志铭等补正史不足,有以不同版本考《登幽州台歌》等诗作者,有以轻松笔调写李杜故事,最后陈尚君谈了谈自己研究唐诗的心得,尤其是书库、检索等出现后,研究者利用之时的得失。
文章插图
这本书看书名,以为写的是两汉与匈奴、羌人的战争,拿来看过才知道,其实研究的是西汉与东汉对所谓西州地区的不同管理方式及影响(对于匈奴和羌人的正面书写很少)。另外,由于本书脱胎于作者的博士论文,以至留下不少瑕疵,比如白登之围、内朝权重等等常识性内容,也要详细叙说一遍(有凑字之嫌);又如书中充斥“王明珂发现”“吕思勉认为”“曾瑞龙指出”这种叙述,遵守学术规范值得称赞,但这些话很多更适合放在注释里,置于正文实在有损文字的流畅感。
文章插图
作者能把硕士论文写成这样,真是很不容易。这本书主要通过整理陆游晚年诗作,再现了这位老诗人的退休生活:种地、采药、卖药、买书……有事没事就写诗,也不管诗意是不是重复,这就难怪他为什么能存世9000多首诗了。另外,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陆游的几个儿子,仗着父亲的荫庇,不经科举,都上了小官,而陆游本人其实也没当过什么大官,大宋真是对官僚太好了。
文章插图
资料广博、论证细微,只好匆匆翻阅。印象较深的点有几个,比如唐代的胡饼并不是现在的烧饼,其大小、制法更接近于烤馕;又如黄色,在唐代是划归给老百姓的,远不如紫、绯这些高贵颜色,后来地位上升,才成了皇家御用色。
推荐阅读
- 东大1月书单!2021年一起养成读书好习惯
- 管子48小问原文及白话文-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 老祖宗决定人生“成就”的三大本领,都不是读书学来的,你有吗
- 袁世凯:读书读到心碎,一把火烧醒了功名梦,从此人生开挂
- 孟浩然一首“别有用心”的名作,道出多少读书人的尴尬,发人深省
- 朱万年七岁入私塾读书,生为奇男子,死为英烈夫!
- 这位明君写下一本让克林顿都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名著,可惜却没有教育好儿子
- 小姐怕嫁给读书人吃苦,逼迫丫鬟代嫁,20年后指责丫鬟毁她一辈子!
- 跟小记者走进茶社,学习茶艺,一起感受茶艺之美!
- 凌云:打造古府读书会品牌 推进全民阅读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