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雷达|研发投入偏低,AI公司云从科技“中庸”到底?

采访人员 | 曹立CL
编辑 | 陈菲遐
近日 , 云从科技披露了上市招股书 , 揭开了这个最年轻AI小龙的面纱 。
云从科技在AI四小龙中绝对算是异类 。 从已披露信息看 , 商汤科技是AI平台型公司、AI算法提供商;旷视科技则是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 , 通过专注物联网等领域挖掘算法价值;依图科技将芯片技术与算法技术结合 , 向AI算力技术及产品领域发力;云从科技则聚焦人机协同战略 , 主推操作系统 , 面向行业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与解决方案 。
不出意料的是 , 云从科技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 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间 , 公司收入分别为0.64亿元、4.84亿元、8.07亿元以及2.2亿元 , 过去三年半累计营收超过15.7亿元;但期间净利润分别亏损1.24亿元、2亿元、17.73亿元以及2.98亿元 , 合计亏损达22.72亿元 。 虽然2019年巨额亏损部分原因是实施股权激励 , 但公司也在招股书中写道:“由于业务仍处于快速扩张期 , 研发费用将会持续增加 , 未来一定期间内存在无法盈利的风险 。 ”
亏损似乎是AI企业们最不在乎的一件事 。 市场之所以给AI企业高估值是由因为他们有核心的研发实力傍身 。 但云从科技作为四小龙之一 , 却奉行“中庸之道” , 研发以及科研投入都是几家中最低的 。
快速发展的AI赛道 , 有云从科技容身之所吗?
AI国家队2015年 , 时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信息所副所长的周曦带领AI人脸识别团队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出来创业 , 正式成立了云从科技 。 另外一名核心技术人员李继伟也具有中科院背景 。 李继伟曾担任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算法负责人 , 现任云从科技董事、副总经理 。
相比其他三家创始人的海归背景 , 云从科技创始团队的中科院背景也使得这家公司有了更多本土色彩 。 这家基本由本土基金一路扶持长大的人工智能公司从一开始就接受了人民币基金的投资 , B轮以前的投资者中也鲜有知名机构 。
IPO雷达|研发投入偏低,AI公司云从科技“中庸”到底?文章插图
尽管2019年亏损达到17.08亿元 , 但云从科技上市前最后一轮估值仍达173亿元 。
和另外三家AI小龙不同 , 周曦以及云从科技遵从着一套“中庸之道“ 。 2016年 , 随着AlphaGo落下制胜的棋子 , “强人工智能”成为了业内追逐热点 。 所谓强人工智能 , 即机器拥有着自我意识、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系 , 可以独立思考并得到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 且整个过程无需人类的介入 。
周曦并不认为这种“强人工智能”会是人类的未来 , 他试图在人与机器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 在周曦看来 , 人可以在复杂的环境、很小的样本下做出创造性决定 , 但是依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一定要做成千上万次的试错才能做出决定 。
【IPO雷达|研发投入偏低,AI公司云从科技“中庸”到底?】这一观点的潜台词是 , 机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形成“强人工智能” 。 所以 , 机器要利用人类的智慧——专家知识 , 形成人机协同 , 这是云从科技给出的“中庸”路径 。 这一路径也决定了云从科技比较注重渐进式创新 , 相比从0到1的创新 , 更关注从1到10的应用和落地 。
研发“中庸”在招股书中 , 云从科技试图摆脱单纯计算机视觉识别的身份 , 将自己定义为“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 。
目前 , 云从科技主要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业务线 , 核心客户包含中国联通、联想等企业及数家通信运营商 , 同时还服务于国家海关总署等政府部门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机构 。 从业务看 , 公司收入包括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两类 。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可视是基于公司核心技术的软件产品销售、授权及相关服务 ,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面向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个领域 , 包括软硬件组合和技术开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