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把主观猜疑当作事实 。给许攸扣上“奸细”的帽子 , 许攸确是冤哉枉也 。古往今来 , 出现的冤案 , 不正是由主观乱猜造成的么!而袁绍既把许攸当“奸细”又不处理 , 反把他驱逐 , 这实是迫他往投曹操 。由于许攸为曹操策划烧粮事 , 促成袁军大败 。袁绍如此轻率处理“奸细” , 不仅冤枉了好人 , 自己也倒了大霉 。曹操的“焚书信”与之相比 , 确是明智得多!
严守军纪:“割发代首”
“割发代首”的故事是这样的:建安三年夏四月 , 曹操出征张绣途中 , 见一路麦已熟 , 而民因兵至 , 逃避在外 , 不敢割麦 。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 , 及各处守境官吏说:“吾奉天子明诏 , 出兵讨逆 , 与民除害 。方今麦熟之时 , 不得已而起兵 , 大小将校 , 凡过麦田 , 但有践踏者 , 并皆斩首 。军法甚严 , 尔民勿得惊疑 。”操乘马正行 , 忽田中惊起一鸠 , 那马眼生 , 窜入麦中 , 践坏了一大块麦田 。操即掣所佩剑欲自刎 。众急救住 。据郭嘉所说《春秋》有“法不加至尊”之议 , 曹操乃以剑割自己之发 , 掷于他说:“割发权代割首 。”使人以发传示三军说:“丞相践麦 , 本当斩首号令 , 今割发以代 。”
于是三军悚然 , 无不懔遵军令 。对曹操的“割发代首” , 后人多认为这是曹操的诈术 , 用以收买军心民心 。这没有错 。不过 , 曹操采取这样权变的办法也情有可原 。试问:曹操真的因犯自制之法而自刎了 , 有这必要吗?在东汉末年 , 割据的群雄 , 大多胡作非为 , 无法无天 , 掠民以自肥 , 有谁因此而自责过 , 而曹操能“割发代首” , 这是难能可贵的 。它说明曹操的军纪严明 , 自己犯了法也不饶恕 。曹操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以统一天下 , 不仅到处搜罗人才为己用 , 也极力争取民心的归附 。因为他懂得“民为邦本”之理 , 故他每次出征 , 大都严明军纪 , 防止扰民 。而那四世三公出身的袁术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 他军纪不明 , 到处掠夺人民 。他派张勋率领征徐州的七路之兵 , 却于路劫掠将来 , 故陈登把袁术的七路大军视如“七堆腐草”是有根据的 , 这“七堆腐草”不堪吕布、刘备联军一击便土崩瓦解了 。曹操与袁术两相比较 ,谁善用兵不是一目了然吗?袁术既不能治将治兵 , 又掠民 , 他被打败是必然之事;曹操能治将治兵又爱民 , 他出征多胜也是必然之事 。曹操驾驭兵将之术 , 确有其过人之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封爵赠金
曹操能搜罗人才并使之为己效命 , 是因他有两个“法宝” , 一是封爵 , 二是赠金 。因为在封建社会里 , 愿为其主效命的无非为了名和利 。而曹操的封爵赠金恰好满足他们的欲望 , 故曹操一祭起这两个“法宝” , 无人不乐意归其麾下 。当然 , “封爵赠金”御人之术 , 并非曹操独创 , 那位亭长出身的汉高祖刘邦 , 早在他与项羽争天下时便懂得个中奥妙了 。陈平爱金 , 他尽量满足他;韩信想当齐王 , 就给他刻齐王印 。故这一文一武都乐意为他效命 。
他的敌手项羽就不懂得这一套 , 这位西楚霸王为人有点吝惜 , 舍不得给人封爵 , 下属不愿为他出力 , 这也许是原因之一 。曹操是个饱学之士 , 对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是熟悉的 , 他不仅善于吸取 , 且能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 , 他对“封爵赠金”运用之妙 , 远远胜过前人 。如他对关羽的笼络收买 , 便充分表现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
曹操接受关羽“三事”之约使之来投后 , 待之甚厚:赠美女十人;三日一小宴 , 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 , 下马一提银 。斩颜良立功后 , 封为汉寿亭侯 , 可说是极尽其拉拢之能事 。可是 , 关羽知其兄刘备所在后 , 立即封金挂印 , 留书辞别说:“新恩虽厚 , 旧义难忘 。”“其有余恩未报 , 愿以俟之异日 。”于是过五关斩六将而去 。
推荐阅读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