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孔子的见解果然与众不同

文/孔子研究院:杨富荣
现实生活中,有两个词,会经常引起人们的评判,即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孔子会如何选择?圣人在生活中,也会面对和凡人一样的生活状况,只是圣人的处理方式和平常人相比,可能会有所不同,《论语·雍也》篇中,还真得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中,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擅长外交。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使:为孔子出使。
粟: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未去壳的谷粒,去了壳以后叫做小米。粟字单用,是指米。
釜:古代的计量单位,一釜等于六斗四升。
庾(yu):古代的计量单位,二斗四升为一庾。
秉:古代的量器,一秉等于八十斗。
周急:急,穷迫;周,补其不足。
 雪中送炭|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孔子的见解果然与众不同
文章插图
雪中送炭|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孔子的见解果然与众不同】子华被派出使到齐国去,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一釜吧。”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加一庾吧。”冉求却给了五秉。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只是周济有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
看完这条记载,遇到类似的事,你会如何做?你认为孔子做的如何?孔子小气?孔子不关心老人?接下来,《论语》还记载了另一条,可以和子华使于齐来做个比较,从中去感知夫子的处事之道与价值引导。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孔子弟子,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为鲁司寇时,为孔子的家宰。
宰:总管,管家。
粟:宰之俸禄。
九百:没有说明单位,具体数量不知,但一定挺多。
辞:推辞。原思认为孔子给的多了,故推辞请退还。
邻里乡党: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粟米九百的俸禄,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有多的,就给你的邻居和乡亲们吧。”
 雪中送炭|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孔子的见解果然与众不同
文章插图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上一章,冉求为公西华的母亲请粟,孔子认为他“乘肥马,衣轻裘”,完全没有必要给他母亲那么多粮食。而原思家贫,孔子给他粟九百,原思不要那么多,但孔子却劝他收下,可以周济邻里乡党。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圣人的处事方式,既讲原则而又区别对待。
公西华出使齐国,会得到很好的待遇,完全有能力负担母亲的生活,而原思的乡亲家境贫寒,因此孔子让原思收下粮食,周济穷人,这里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更展示出了圣人的价值取向。
面对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境况,孔子更愿意做雪中送炭之人,解人之所急、所困。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老天的“道”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这样一句话:贫在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话在讲人情的价值,如果是有钱有势的人,很远的地方,也会有人亲自上门来攀亲带故;如果是穷困潦倒的人,即使住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头,或许也没有人会搭理你。
长大后经历了一些事,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人心和道心,人道和天道,是什么样的关系?难道天心就是嫌贫爱富的?应该不是的。于是读到了《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老子这样写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