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典籍|古人是怎么看待“白露”的?真会产生白色的露水吗?

“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蒹葭萋萋 , 白露未晞;蒹葭采采 , 白露未已” , 这是《诗经.秦风.蒹葭》对芦苇的描述 , 也明确记载了上承“处暑”、下接“秋分” 的“白露” , 在二十四节气中属于夏秋之交 , 会出现的气候现象 。进入“白露”之时 , 除了《诗经》 , 古人又是怎么看待“白露”呢?此时真会产生白色的露水吗?
名著典籍|古人是怎么看待“白露”的?真会产生白色的露水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生于南宋末年的理学家吴澄(1249年-1333年) , 推崇朱熹(1130—1200年)的“格物”学说 , 便在观察自然现象上下了苦功 。他在原本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 , 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 , 所以用农历一年共三百六十日来分 , 也就有了“七十二候” , 并着有专门解释气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他在书中对“白露”的描述为:白露 , 八月节 。秋属金 , 金色白 , 阴气渐重 , 露凝而白也 。初候 , 鸿鴈来 。二候 , 元鸟归 。三候 , 群鸟养羞 。吴澄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当白露的节气来临时 , 首先会有“鸿鴈”(鸿为大鸟 , 鴈为雁 , 体型较小的候鸟) , 会由北往南迁徙;过五天后 , 作为南方之鸟的“元鸟”(玄鸟 , 即燕子 , 由于清康熙帝名玄烨 , 为了避讳 , 清人将玄改为元)也会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再过五天 , 众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准备过冬(养羞) 。
名著典籍|古人是怎么看待“白露”的?真会产生白色的露水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诗经》为收录自西周初年至东周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 , 历代以来对“白露为霜”亦有许多解释 。无论是汉代的毛诗、郑笺 , 或唐代孔颖达皆将其解释为“白露凝戾为霜”后 , 所以后人习惯理解成“白色露水变成霜” , 如朱熹《诗集传》云:“蒹葭未败 , 而露始为霜” 。出版于1961年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也称是“白露凝结成霜” , 然而 , 这却违背了物理常识 。
霜和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现象 , 夜间露水不可能再变成霜 , 同样的 , 霜也不可能再转化成露 。古人认为露近于雨、用来指代秋季;霜近似雪、多代称冬天 , 而白露之后的节气依序是秋分、寒露、霜降 , 故“白露为霜”应指白露过后 , 不久就要入冬 。《易经.坤卦.初九》:“履霜 , 坚冰至” , 意味着一但过了霜降 , 离冰雪降临的冬季就不远了 。
“白露为霜”长久以来被错解为“白露变成了霜” , 其实应该是“白露似霜” 。因此 , “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应理解为芦花盛开、布满白露 , 在月色下苍茫一片 , 视之如霜;“蒹葭萋萋 , 白露未晞”则是东方已亮 , 露待日晞 , 茂盛的芦苇已清楚可见;“蒹葭采采 , 白露未已”乃艳阳渐高、露水尚存 , 使芦花在阳光下显得色彩鲜明 。
名著典籍|古人是怎么看待“白露”的?真会产生白色的露水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既然“白露为霜”与蒹葭的生长有关 , 但为何“蒹葭”又被视作讽刺、批评秦襄公(约公元前778年-前766年在位)的诗作呢?“蒹葭”用来批评诸侯的说法出自《诗小序》解题: “《蒹葭》 , 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 , 将无以固其国焉”;《毛诗》解释:“秦处周之旧土 , 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 。今襄公新为诸侯 , 未习周之礼法 , 故国人未服焉 。”
公元前771年 , 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 , 由于此前的“烽火戏诸侯” , 周幽王(公元前782—前771年)等不来勤王的诸侯救援 , 在骊山下被犬戎杀害 。秦襄公率兵救援 , 并派兵护送周平王宜臼(前770—前720年在位)前往成周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 在周室东迁一事上有功 , 受封为伯爵、封国在岐山以西(今甘肃河东地区至陕西一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