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书院|廉韵蒲江故事会②丨魏了翁拒捐( 三 )


魏了翁红着眼睛,冲母亲一个头磕到地 上,然后拿着金钗开始卖田。蒲江父老闻听,有感于魏氏家族一向好善乐施, 又开办书院,不但不忍买他的田,还纷纷捐款。魏了翁又赶往鹤山书院,发现卢员外也不再供应柴米油盐了,书院已经断粮两日。魏了翁准备留一些钱财给书院做用度,学子们纷表示:“这钱省下来修堰吧, 我们跟先生去工地帮忙,这样吃饭也解决了。“魏了翁听了好生感动。
眉州百姓听闻,也纷纷捐献,不过大多是穷苦百姓,出钱不多,只够修堰五日。五日就五日吧,修起来再说。就这样,五日过后,蟆颐堰眼看就要合龙,可是石料又断了。石料远在山中,需要石匠们开采,再用车船运来,即使百姓愿意义务做工,可没有钱雇石匠和车船,也是不行的。五日后,汹涌的岷江水将如一头暴怒的巨龙,冲身拦挡去路的一切!师爷又献一计:“事急从权, 不如强征车船和石匠,渡过难关再说,如有违者,抓入大牢!
魏了翁大怒:“那和强盗有什么两样?如果这样,还不如魏某跳入岷江,向百姓谢罪!
两人正在争论,忽然身后来了一个人,说道:“ 魏大人不用急,我又来了。”来者何人?竟然是卢员外。卢员外长躬到地,满脸愧色:“请大人原谅, 当初我被怨气蒙了心,竞然置眉州一等一的利民大事不顾,擅自断了石料供应,愧为‘三苏’乡人。如今目睹大人处处为百姓着想,幡然悔悟,也请大人原谅我一颗为人父母的心吧。”身后,赫然是一车接一车的石料。
有了石料,再加上众多百姓相助,蟆颐堰水闸工程终于合龙。当雨季来临,由水闸分洪,不但没有再遇洪灾,还能浇淮万亩良田,就像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一样, 也能福泽百代了。
魏了翁觉得。最大的功臣就是卢员外, 于是工程一结束,他就登门致谢。不料,卢员外家中白幡招展,正办丧事,死者却是卢云。魏了翁问是何死因,卢员外摇头不语。
这时灵堂上人影一闪,魏了翁发现,竞然是那位替考的张万里。他急忙喊住,问他为何在这里。张万里说:“魏大人,我和卢云从小读的是同一个私塾,不过先生是他家请的,我就是蹭课。不过卢家父子从不讨厌我,还管我饭吃,送我旧衣服穿。他们都是大好人啊,我才去替考。这次卢云去世,我理应吊唁。”
魏了翁问:“卢云究竟是怎么死的?”
张万里脸色一暗,“他,他是用自己的一条命,换来了修蟆颐堰的石头啊。”
四、教化
原来卢云是个知轻重识大体的少年,回家后,他不但没有怨恨魏了翁,反而时刻关注着蟆颐堰的工程。当魏了翁出卖自家田产,蒲江、眉州两地百姓纷纷捐献时,他也向身为眉州首富的父亲要求,出钱继续供应石料。但卢员外对魏了翁的不讲情面很是气愤,当即拒绝。
眼见蟆颐堰工程迟迟合不了龙,雨季又将来临,卢云一急之下,竟然偷了父亲的三千两银票,送往工地。卢员外见银票被盗,还以为闹了贼,带家丁沿踪迹就追,这一追就追到了岷江边的山崖,卢云受惊失足,掉进了岷江。江水滔滔,转眼不见踪迹,卢员外只好将他的旧衣服收入棺中,办起了丧事。不过,他也从卢云之死中醒悟,蟆颐堰工程利国利民,耽误不得,决定完成儿子的心愿....
魏了翁长久不语。卢云,是个好孩子啊,可就是因为他天资不足,学业不够,就拒于书院门外,自己做得对吗?他想起了夏山长临走前的话:有教无类。细想一下自己,当初作出那个决定,主要还是怕坏了鹤山书院的名声。想不到自己这位受万人敬仰的理学大儒,还没有勘破“名”这一关。四大书院这个名号,真的那么重要吗?
他看了一眼张万里,心里有了决定:“万里, 跟我去鹤山书院吧,从此,你就是我的学生了。不过,我们要先去找一个人。他在,书院才是完整的。”
这个人就是曾出任过书院山长的夏先生。魏了翁觉得,夏先生是个有担当、有变通,同时胸怀博大的人,鹤山书院不能没有他。夏先生也住在眉州,很快就到了。一进小院子,魏了翁就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一老一小,抑扬顿挫如天籁。他还没出声,身后的张万里已经叫出声来:“卢云,你原来没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