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阴阳三十六计(五):有时努力未必能成功,“懒惰”反而带来胜利( 二 )


 三十六计|阴阳三十六计(五):有时努力未必能成功,“懒惰”反而带来胜利
文章插图
韩信点兵
当然,“以逸待劳”不会是容易的,象之前提到的潼关之战也是个例子。战争是多种因素的整合,你要面对的不光是敌人,还有自己人。很多时候自己人比敌人更难缠。大部分时间“以逸待劳”都会受到来自内部的挑战。领导感觉你光磨洋工空领工资。手下将领认为你畏敌如虎阻碍了他们的加官晋爵之路。当然,还有你的敌人在给你使绊,结果最后能坚持“以逸待劳”的将军并不多。官高如司马懿也不得不在内外压力下不得不出战,差一点被诸葛亮一把火烧死在了上方谷。
司马懿同志运气好的地方在于蜀汉的国力与曹魏的国力相差实在是太远了,所以说输了仗还不至于把本钱输干净。当然这也得益于平时他基础工作作得扎实。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没有二次机会。输了一次就输了全部。而且以逸待劳的关键并不是将军队驻守着不动,变成死兵,而是不动如山,莫知如阴,动如雷霆,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否则,容易被敌方发现我方的破绽从而突破。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就是被德国人研究了个透,找出了其中的关键点,决定绕开它向法国发动攻击。这样马其诺防线的重兵就完全失去了作用。
而这正彰显出“以逸待劳”的一个弱点,那就是战术容易僵化。不经意间会上别人的当。
王翦破楚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虽然他帅有六十万大军,但远离咸阳来到前线,事实上在时间与地利方面均处于不利局面。很明显,王翦的对手楚将项燕也是采用的“以逸待劳”策略。其实这个时候就要看谁先沉不住气,露出破绽。首先出问题的是项燕。他率领主力东去了。
 三十六计|阴阳三十六计(五):有时努力未必能成功,“懒惰”反而带来胜利
文章插图
王翦破楚
为什么会东去呢?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下来。可能是东边有战事,也可能是楚国内部的军事调整。我们只知道,这给了王翦一个久等的机会。他立刻下达了攻击命令。早已等得刀头生锈的秦军立刻向楚军发进致命的追击。一战下来,项燕战死,楚国灭亡。
由是可以看出,一味的“以逸代劳”有时并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可能还会让自己陷于被动。因为“以逸待劳”必须倚仗的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其他人使用的话往往弄巧反拙。
就象之前的几个例子。周亚夫的军队虽然少,但其后方却是固若金汤。叛军是无法找到突破口。而王翦与项燕之间胜负的根本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楚国的国力已经不如秦国,使项燕不能坚持得更久。法国人的作战意志更是与德国人天差地远。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最后的结果。
但有国力也不能乱用,特别违背“以逸待劳”这一原则。符坚还不是跌得最狠的,最惨的是隋炀帝杨广。
杨广夺得天下后,立志做一个最伟大的皇帝,让四夷臣服。但是远在辽东的高句丽就不给他面子。其实对方在隋文帝时期就搞起了小动作。隋文帝派遣过三十万人征伐,结果隋军进军不顺,遇到海难和疾病,损失了大批人马。而高句丽也上表请罪。于是双方罢兵。但此战事实上隋朝是吃了大亏的,这也造成高句丽后来再次作乱。杨广决定解决这一麻烦。
在与群臣商讨方法时,有人提出这样的一个意见,那就是派遣小股的精锐部队对敌人进行搔扰。使其国疲民困,最后再进行攻击。
 三十六计|阴阳三十六计(五):有时努力未必能成功,“懒惰”反而带来胜利
文章插图
三征高丽
其实这是个很好的方略,后来唐朝解决高句丽其实也是用的这一方法。只是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无法在短期里解决问题。这是高句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它僻在辽东,从中原派兵过去在时间和成本上很不划算。
可隋炀帝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远在他当主帅出兵南征陈国时,就为了彰显“大国之威”,在长江边上陈兵不进,险些贻误战机。对于小国高句丽,他想的是以雷霆万钧之力,一下子解决问题。就象一个闪亮登场的巨星,收获其他国家或势力诚惶诚恐的目光,而不是用时间换空间,与对方打拉锯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