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人|杨士奇——通达之人必有谋微之处( 四 )


其实我是能够理解杨士奇的,因为永乐年留下的心理阴影实在太大,这种奉君的习惯不是换几个皇帝就能改变的。遇到明君的时候,自然不会出现什么大的纰漏。但如果遇到君主不够成熟,或者其他势力异军突起时,杨士奇的奉君观念,往往就会自缚手脚。起码在正统年时,王振的做大做强,就和内阁的旁观纵容有密切关系。
 之人|杨士奇——通达之人必有谋微之处
文章插图
故宫
除了所谓的奉君观念,也和杨士奇的权力欲有关。因为即便到了正统年间,内阁也一直只有“三杨”,没有补充进新鲜血液。
因为杨士奇一直很排斥让新人进入内阁。
后来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名臣王直,李贤等人,其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杨士奇的排挤,这点做得连杨荣都看不下去。其后果其实是很严重的。
其一,造成官员梯队的断代;其二,造成后来王振势大,无人能遏;其三,“土木之变”后,竟然需要于谦这样的兵部官员出面支撑大局,内阁被完全边缘化。这也间接导致了后来于谦的死。
 之人|杨士奇——通达之人必有谋微之处
文章插图
明代官员
所以杨士奇之为官,有功有过,但能够成为明初的名臣,总体上来说是他稳定了明初的局面,且资历够老,人缘也佳,风评自然不会太差。
结言
杨士奇因为溺爱儿子,以致儿子在乡邻为非作歹,引发众怒而问罪。杨士奇也因此致仕回乡。正统九年三月十四日,杨士奇终于闭眼长眠,享年八十岁。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老人,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说实话,这些年对于历史人物评议的风向是不对劲的,很多人为了推翻之前的人物定性,为了反对而反对,就比如现在对杨士奇的声讨之声越来越响,从其人品,篡改史实,用人不公等方面对其严厉批判。
之人|杨士奇——通达之人必有谋微之处】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只要做一个简单的代为思考:批评者就一定能做得比古人更好吗?如果不能,那请诸君口下留德,多看一些客观的,积极的因素。如果说历史没有如果,那么古人则更不需要后人的妄自评议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