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无一不卷入了对古代战争夸张与神话化的描写,若祛除这些夸张、神话,中国古代战争究竟会是怎样的呢?决定战争胜负的多重因素与细节——兵种、装备、兵器、战术、后勤、地形、阵法等又有何种解读?11月6日,成都寻麓书馆·传灯人第16期,历史作家张明扬和读者一起“纸上谈兵”。以下是对分享内容的整理。我想先说说《纸上谈兵》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说岳》这些演义小说,其中对古代战争谈得还是比较多的,我就对中国古代战争产生了一些启蒙式的兴趣。中国历史上的演义谈兵是很不靠谱的,在这些古典小说所建构的“平行世界”里,中国古代战争大约就是由“计谋”和“单挑”构成的。
所谓计谋,像《三国演义》那样放了一整本书的火,火烧乌巢、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似乎三国鼎立基本靠火;说起单挑,就是《说唐》那样有一群像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和罗成这样的顶级战将,还搞了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武将单挑排名,打仗基本决定于单挑,单挑赢的全军压上,输的全军溃败,打仗就和打擂台一样,后面那些兵就是啦啦队。
也许会有人说,你为什么一直在说演义谈兵,演义谈兵就是一个消遣娱乐,那不是还有正史吗?《史记》这些二十四史难道不写战争吗?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从演义里来看战争?说得没错,正史里是写战争的,但关键问题是正史在战争这一块是惜字如金的,很多事都不说得很明白,比如刘邦在垓下之战怎么打败项羽的,《史记》就有些语焉不详。
为什么我们的正史对战争语焉不详?我自己觉得有几点原因。首先,中国由文人写史,文人天生就是纸上谈兵,对战争非常不熟悉,甚至对战争是有点鄙夷的,而中国的武将大部分是没文化的,懂战争的人没办法把战争的知识传下来,有文化的人又不懂战争。还有一点比较有趣的原因是,中国历史讲以史为鉴,要对我们的现实政治有参考作用、有教化作用,所以我们在描写一个国家衰败、一场战争打败往往都是用一些道德化的方式去解读。比如打败不是因为武器差、战术有问题,或者后勤补给不给力,而是制度出了问题。我们往往是用政治原因来解释战争的失败,特别是用某一个奸臣的出现、某一个皇帝的荒唐暴虐来解释战争的失败,这个可能是文人不懂也不想去弄明白战争的原因。
所以,我是带着中国古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这个问题,带着长久以来的兴趣,去写这本书的。
文章插图
《纸上谈兵》,张明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汉唐阳光,2020年9月版
这本书有一个相对来说的重点:用武器和战术的进化来分析中国战争,主要一个论点就是在古代中国,来自周边的军事竞争压力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在中原王朝催生军事革新。比如明清长达20余年的大规模军事对抗,为明清两大帝国营造出一个研发装备和应用新型火器的绝佳竞争环境。而所谓的军事革新,我觉得是分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物质性的,也就是武器的升级,新武器新装备的诞生,比如说汉代出现了大黄弩等一系列弓弩的升级,中原步兵为了对付匈奴骑兵,革新了很多远程的射击兵器;另一方面,军事革新也是一个知识性的新战术的革新,比如胡服骑射长途奔袭战术、骑兵正面冲击战术、砍马腿战法等等。所谓的武器技术革新和战术革新其实不是割裂的,很多时候是相联系的,互相激荡,互相启发,技术革新促进战术革新,新式装备需要新的战术、新的战法把潜力发挥出来,战术革新又对武器的进一步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冷兵器时代的主线是骑兵与步兵之争。中原王朝是如何对付北方骑兵的?在冷兵器时代,中原王朝对付游牧骑兵有两个大的传统,一是用骑兵去对付游牧民族骑兵,所谓的“以骑制骑”,还有一个传统是用步兵去对付骑兵,“以步制骑”。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