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铸钱五铢,流通八方”——浅析五铢钱的流通总量

五铢钱的流通总量
五铢钱是我国古代流通时间最为久远的钱币形态。五铢钱经历了两汉商品经济繁荣时期、魏晋商品经济全面衰退时期和南北朝商品经济复苏时期。因此,五铢钱在其长期存在的过程中,流通总量的波动是巨大的。
西汉初期半两钱的流通总量,估计应该有一二百亿的规模汉武帝于元狩、元鼎年间熔毁半两,更铸五铢,应该保持了铜钱原有的市场流通总量。因为,只有继续保持原有的钱币市场流通总量,才能使市场价格、社会经济生活等不发生剧烈的动荡。采取熔毁一定数量的半两钱,同时更铸相应数量的五铢钱的方式,在社会货币流通总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一部分接一部分地用五铢钱陆续替换半两钱,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健康。
 浅析|“铸钱五铢,流通八方”——浅析五铢钱的流通总量
文章插图
关于西汉中、晚期铸行五铢钱的数量,《汉书?食货志》中有一段记载:
"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
当时的数量单位亿,是现代的10万,当时的数量单位亿万就是现代的10亿。280亿万就是现代的2800亿。元狩五年为公元前18年,平帝元始共经历5年,取其中值,是元始三年,从元狩五年到平帝元始三年,期间经历共121年。在此期间,平均每年铸行五铢钱的数量是23.14亿枚。两汉王朝在121年的时间里铸行了2800亿枚五铢钱,并不等于社会钱币流通总量就是2800亿枚五铢钱。因为,新币大多是熔毁旧币更铸而成。
两汉时期,五铢钱流通总量是逐步增长的。西汉中、后期,商品经济衰退,人口数量却比西汉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社会钱币流通总量可能略有增加,达到二三百亿的规模。东汉初,桓谭说:汉定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余ニ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财。少府所领国池作务之八十三万,以给宫宣供养诸赏赐。
恒谭在这里所说的,即西汉宣帝时期的事情,是西汉中后期的事情。
《汉书?王嘉传》载:"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
王嘉讲的也是西汉中、后期的事情。王嘉的意思是说哀帝节俭,不肯挥霍浪费,存了不少钱,库存总量达到83万万。既然皇帝家的铜钱存量将近百亿,社会铜钱的总体存量估计应有数百亿。
东汉时期,商品经济达到阶段性高峰,社会钱币流通总量可能达到三四百亿枚的规模。
 浅析|“铸钱五铢,流通八方”——浅析五铢钱的流通总量
文章插图
魏晋时期,货币流通极度萎缩,市场普遍采用物物交换方式。曹操父子两度试图恢复五铢钱制度,均告失败。曹不废钱用谷帛,也遭到失败,原因是人们"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朝廷推行采用钱币作为交易手段,民间不接受;朝廷推行采用谷帛作为交易手段,民间也不接受。于是物物交换成为普遍的商品交换方式。
但是,小额商品交换还是需要价值尺度和中间媒介以便利进行的。于是,在某些地区钱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同时,其他地区存在着谷帛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情况。两晋政府未曾铸造钱币,所以两晋时期五铢钱的流通量继续保持低下水平。东晋安帝元兴元年,权臣恒玄建议废止钱币,采用谷帛为币,孔琳之提出反对意见时说:"今用钱之处,不以为贫,用谷之处,不以为富。"这说明,当时存在着用铜钱作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的地区,也存在着用谷帛作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的地区。
南北朝时期,民间贸易仍然以物物交换方式为主,朝廷俸禄、赏赐、税收仍主要使用谷帛,而非钱币。但是,钱币流通量逐步增加。
 浅析|“铸钱五铢,流通八方”——浅析五铢钱的流通总量
文章插图
第一,南朝和北朝的朝廷相继开始铸行钱币。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刘宋朝廷建立钱署,开始铸行四铢钱。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开始铸行五铢钱,世称"天监五铢"。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北魏朝廷开始铸行"太和五铢"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