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杂谈:你知道汉奸汪精卫吗?他与妻子的爱情,原来这么真挚感人


汪精卫|杂谈:你知道汉奸汪精卫吗?他与妻子的爱情,原来这么真挚感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07年 , 16岁的陈璧君在马来亚槟城华侨俱乐部小兰亭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大8岁的汪精卫 。她早就对这个频繁在报纸上出现的名字深为仰慕 , 及至在人群中远远看到台上慷慨陈辞的英俊小生 , 陈璧君更加难以自持 。
为了懵懂的爱情 , 16岁的陈璧君做出了一个冲动的决定 , 她秘密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成员 , 尽管她甚至仍未理解“革命”二字的真切涵义;为了爱情 , 她与父亲反目 , 背井离乡;为了爱情 , 她不惜铤而走险 , 以生命为代价 , 踏上不归路 。
对于陈璧君的主动示爱 , 汪精卫没有答应 , 他用了些“匈奴未灭 , 何以家为”的古老话语逻辑来搪塞陈璧君 。拒绝陈璧君之后 , 他就离开槟城 , 继续流亡革命 。
陈璧君却并未死心 。一个习惯了锦衣玉食的年轻女子 , 轻而易举地背叛了父母多年的期许 , 背叛了多年来所受的教育 , 甚至改变了早年的理想 , 普天之下 , 或许只有爱情与革命 , 能拥有如此摧枯拉朽的力量 , 能如此彻底地改变一个人 , 重塑一个人 , 影响她的一生 。而在陈璧君面前 , 爱情与革命这两股力量 , 已经狭路相逢 。
陈璧君与汪精卫的关系 , 在1909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变成了他的妻子 , 尽管只是假扮 , 只是为了掩人耳目 。
这一年 , 汪精卫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对于来自党内的争执以及党外的嘲讽 , 他愤慨而无能为力 , 这个一向以条理和理智说服公众的年轻人 , 却决定选择吴樾们曾经走过的路——暗杀 。在写给南洋革命党人的绝笔信中 , 他写道:“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 , 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 。”他希望以刺杀行动震动中国 , 以自己的一死唤醒民众 , 促成团结 。
陈璧君当仁不让地跻身七人暗杀团 , 她甚至计划学习柔道 , 以便暗杀时能派上用场 , 最终 , 她学了剑术 。当有人说她有英国护照 , 一旦出事英国人也会保护她时 , 她便撕碎了护照 。她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向汪精卫表达她的决心——她与他生死与共的决心 , 显然超过了革命的决心 。
1910年元旦 , 守真照相馆在北京琉璃厂马神庙胡同开张 , 汪精卫、陈璧君假扮夫妇 , 与黄复生、罗世勋等人以照相馆为掩护 , 筹备炸药 , 策划暗杀行动 。
行动之前 , 汪精卫劝说陈璧君认真考虑后果 , 陈璧君再次直言不讳 , “我不是为刺杀摄政王来的 , 而是因为爱你才来的 。当然 , 这件事我们一起干 。不过 , 万一我们两人都能活下来 , 我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 , 做你的妻子 。希望你能够答应我 。”生离死别之际 , 汪精卫已没有继续拒绝的勇气 。或者 , 他也未曾想过 , 两人还能生还并且重聚 。
汪精卫|杂谈:你知道汉奸汪精卫吗?他与妻子的爱情,原来这么真挚感人】然而 , 暗杀计划却频繁出现漏洞 , 最终流产 。七人商议决定分头行动 , 汪精卫和黄复生留在北京静观其变 , 陈璧君则与喻培伦一起去日本重新购买炸药和器材 。不料 , 陈璧君离开没多久 , 就得到了汪精卫和黄复生被捕的消息 。
陈璧君对同行的喻培伦乱发了一通脾气 , 回到北京 , 希望设法营救汪精卫 。所幸 , 对于这两个叛逆者 , 清廷最终态度缓和 , 没有判处死刑 , 改为终身监禁 。
不久 , 陈璧君就买通狱卒 , 给汪精卫送了一篮鸡蛋 , 鸡蛋里藏着她的书信 。她相继换回了汪精卫对她遥寄思念的诗作《秋夜》以及一曲《金缕曲》 , 还留给她五字血书 , 劝她“勿留京贾祸” , 她还得知 , 为了避免引起麻烦 , 汪精卫含泪吞咽下她的书信 。陈璧君意识到 , 向汪精卫继续示爱的机会 , 或许到了 。
她在随后的信中告诉汪精卫:“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挡无法见面 , 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却能穿过厚厚的高墙 。我将遵从你的忠告立即离开北京 , 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想和你商谈 。你我两人已不可能举行形式上的结婚仪式 , 但你我两人从现在起 , 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 , 你看好吗?”不出意料 , 她收到了汪精卫的血书——“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