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纲》第三单元学习 - 帝国时代
今日主题:基督教怎么放弃了罗马帝国
丨知识要点:
1、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公元410年,罗马城被蛮族攻陷,不久之后,基督教的大神学家奥古斯丁,开始写作《上帝之城》,在这本书里,奥古斯丁交待了基督教和帝国分手这件事。
文章插图
来源于头条图库
当罗马城被攻陷之后,奥古斯丁就面对着来自两个不同阵营的难题:
一方面,基督徒很困惑,基督教都成了罗马的国教了,罗马怎么还会遭此大劫,上帝为什么会容许这种事情发生?
另一方面,其它异教徒很来劲,罗马皈依了基督教,是对诸神的背叛,罗马遭难是诸神的惩罚,基督教就是邪教。
怎么办?奥古斯丁提出了一个理论,叫作“双城论”。
一座是上帝之城,就是基督教徒的团体;另一座是地上之城,俗人之城。罗马帝国不是上帝之城,它只是俗人之城,所有俗人之城,因为罪孽和邪恶,都是要毁灭的。
奥古斯丁从神学的高度,切割了基督教和罗马帝国。
文章插图
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来源于网络
双城论发表不到70年,西罗马帝国就覆灭了。但即便帝国毁了,教会还在,这对后世的西方来说,很重要,后来教会的官方名称就是“罗马大公教会”,顶着这个名头,罗马的旗帜还没有倒,西方文明就没有灰飞烟灭,要知道在漫长的中世纪,教会就是灯塔,是秩序最重要的体现。
2、教会的死穴
教会,是精神世界的权威,没有自己的世俗硬壳,所以会和各种世俗政权纠缠。从中世纪到现代早期,教会这个精神帝国,一直在寻找可以合作的世俗政权。最后的结局是,宗教改革之后,教会这个统一的精神结构也被摧毁了。
文章插图
君士坦丁大帝,来源于网络
基督教团体的发展,也类似于罗马帝国的发展,起于草根,耶稣之后的300年,是大量信徒的加入,到了君士坦丁时代,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开尼西亚公会,召集各地的主教讨论基督教的教义问题。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教皇制才逐渐建立起来,教会的塔也越建越高。
一句话,不管是罗马帝国的塔,还是教会的塔,盖得太高了,都会失去人民。这也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路德、加尔文这些人,一定要反对罗马教会的原因。
丨学习心得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从上一讲说到,基督教和罗马帝国因为互相需要而走到了一起,而这一讲的故事就像是罗马帝国当初迫害基督教一样,当罗马帝国即将覆灭,帝国的的身躯已经破败不堪的时候,奥古斯丁提出双城论,基督教破壳而出,与罗马帝国划清了界线。但从此往后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肉身,一直与世俗政权纠缠,西方的精神权力与世俗权力再也没有统一起来。
文章插图
前几节,对于罗马帝国结构的学习一直有个“高塔”的比喻,今天也是用这个框架来解释了基督教会的“帝国性”,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基督教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充,“造塔”是同样绕不开的事,塔太高,塔本身就会不稳,罗马在共和时代就启动了造塔的工程,从之前格拉古兄弟、马略、苏拉,一直到凯撒、屋大维,一步步完成了调试的过程,每一步都是在实践中去摸索平衡点。
塔的基座太窄,加上个体的控制能力终归有限,这个结构就很容易陷入混乱,像共和晚期时的政体,无法容纳不同阶层的差异性,国家也很难长治久安。
文章插图
如何为一个大规模组织找到合适的管理方式,一直以来都是管理上的难题,扁平化,上下层级之间的距离近了,但个体的控制能力终归有限,如果没有其他的约束,人心就是散的,这个结构就很容易陷入混乱。组织层级多起来,各部门分工明确,管理更为有序,但结构如果太过复杂,层级太多,就会有上下级之间利益诉求不同的问题。硬结构与信仰、文化相互塑缺一不可,关键是要看在组织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匹配度。
推荐阅读
- 张荫麟37岁早逝:如若不是因为婚姻不忠,《中国史纲》还有后续
- 「好书推荐」从罗马帝国的衰落看腐败这一“古老罪恶”
- 康熙接见罗马教廷使者13次后,为何立即禁止天主教?他怕什么?
- 罗马教会是如何兴起的?教会对罗马的影响有哪些?
- 越南使用汉字数千年,70年前改用罗马拼音,后来结果怎样
- 拜占庭的语言课有哪些内容?
- 宗教信仰|罗马古城遗址沃吕比利斯
- 古代最牛的罗马军中挑出两把刀剑,同时代的中国挑出两把刀剑。
- 丝绸之路|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从罗马到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精彩
- 同一时代,汉朝和罗马谁更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