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 二 )


此外 , 由于在长直道上 , LM和RM的值趋近于0 , 所以更改后的式子对小车在长直道上行驶时几乎没有影响 。
1.2 算法的构造为进一步证实理论假设的合理性 , 对算法进一步的修改 , 更改后公式为: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使用公式C3 , 小车顺时针、逆时针分别发车 , 观察其差别以及对弯道的拟合程度 。 测试结果表明 , 使用公式C3进行测试的小车 , 在顺、逆时针行驶时效果几乎相同 , 并且对于弯道的拟合程度和敏感性皆高于使用公式C1时的测试结果 。
由于算法的改变 , 分子与分母上(LM+RM)加权系数显然不再需要保持一致 。 对算法参数进行调整后得到了一套稳定的直道弯道行驶方案 , 使用公式C4 。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公式C4即为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的最终式 , 由于原LIMIT系数不再起限幅作用 , 改作比例系数P 。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2.1 构造小车过弯电感值变化模型欲对算法进行建模证明 , 首先要对小车过弯时 , 左、右电感的变化函数进行建模 。 现将小车置于直道与弯道相接处 , 使其电感前瞻位于直道与弯道交线正上方 , 并将小车沿中线缓缓向前推 , 每隔相同距离记录电感数据 , 直到左、右电感数据无明显变化时为止 。
测得小车四个电感值如下表: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 表C2.1 电感采样表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分析、权衡 , 使用以下函数对四个电感数值变化进行拟合: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拟合效果如图C2.1.1,C2.1.2 。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 图C2.1.1 电感LM(左),RM(右)拟合效果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 图C2.1.2 电感L(左),R(右)拟合效果
2.2 进行不同算法位于相同位置的内、外环反馈比较由于采集电感值时 , 时刻保持小车位于赛道正中 , 故还需要研究小车位于内环与外环的差异 。 由于小车左、右水平电感(L,R)受到小车左、右位置影响不大 , 而受小车前、后位置影响较大 , 采取固定L、R值的方式来确认小车的位置 , 并研究输出误差err随LM、RM变化规律 。
由采集得到电感值可以得到小车入弯程度相同时 , 不同位置(L+R)、(L-R)的值变化不大 , 而LM、RM变化较大 , 所以固定L、R的值来表征小车入弯的程度 , 根据公式建立以下函数模型: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分别取n=0情况下L-R=300,L+R=2400;L-R=500,L+R=2200;L-R=800,L+R=2000来表示小车刚刚开始入弯 , 小车基本进入弯道 , 小车完全进入弯道 , 并使用公式C5来计算(LM-RM),(LM+RM) , 使用MATLAB画出输出误差与小车位置关系 。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 图C2.2.1 入弯初期算法比较
智能车电感差比和差加权算法研究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