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郭平 ‖ 从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 二 )


弘治十七年四月,金献民守制期满,但直至十八年(1505)二月,才得以复出,担任湖广按察司副使。虽然诬告查不属实,但还是对他造成了影响。
正德二年(1507)正月,金献民升为湖广按察使,正三品,主管刑名司法。入仕二十年来,其所到之处,豪强敛迹,宵小折戟,可谓春风得意。朋友刘春写诗赠他,也说此时的他“亨途方纵步”“风声益播美”。
就在此时,金献民遭遇入仕以来最大打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德元年到五年(1506~1510),宦官刘瑾操纵朝政,打击士族官宦,金献民成了一块很显眼的“靶子”。他升任湖广按察使的第二年,在天津副使任上“勘地不实”的陈年老账被翻出来,被拷枷下狱,出狱后,又被贬斥为平民。同年六七月间,因湖广仓库粮料案再遭弹劾而下狱。正德四年(1509)二月,因浏阳民刘道龙命案刑狱议罪不实,又被罚米五十石。
这些罪名,大多不过“欲加之罪”。金献民连连遭遇挫折,归隐绵州。但他的好友刘春预言,他将很快复出。正德五年(1510)九月,刘瑾伏法,吏部奏正德二年以来降调致仕闲住为民充军者五十三名复官,金献民果然被朝廷重新启用,历任贵州按察使、山东按察使。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金献民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德十五年十一月,由刑部左侍郎升南京刑部尚书,官至正二品。
 兵部|郭平 ‖ 从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
文章插图
刘春作《送宪副金君舜举之天津序》——《东川刘文简公集》/卷十一/一三五(图片来自网络)
“大礼仪”哭谏的重要发起者
正德十六年四月,嘉靖皇帝登位。嘉靖初,金献民职务变动频繁,三年里先后担任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始终是朝中重臣。关于朝政,他提出了很多重要意见,即便与皇帝意见相悖,皇帝也未加怪罪。
“大礼议”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
正德皇帝没有子嗣,嘉靖帝朱厚熜是弘治皇帝的侄儿、正德皇帝的堂弟。群臣认为,按照礼法,嘉靖帝应该尊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叔,并在册封名号等方面严格按群臣议定的大礼做。而嘉靖是个孝子,坚持为父母正名,坚持“继统不继嗣”。双方僵持不下,展开了长达三年的争斗,矛盾在左顺门大爆发。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因嘉靖帝要册封亲生父母,群臣哗然,二百余名大臣在杨廷和、金献民等带领下,在左顺门跪请哭谏。嘉靖帝震怒,四品以上待罪,五品以下下狱及廷杖,当场死十余人。左顺门廷杖后,群臣或丧命,或下狱,或遭贬,内阁首辅杨廷和、兵部尚书金献民被夺俸,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状元杨慎、金献民的儿子翰林院检讨金皋遭贬。
兵部|郭平 ‖ 从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大礼议”事件,金献民不畏皇权、守护成规,骨鲠之臣的形象得到充分体现。
“大礼议”实际上是新皇帝和前朝权臣的权力之争,更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崇尚程朱理学的廷臣之间的斗争。左顺门之事,产生了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患,皇帝和群臣自此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推动历史前进的两股动力源从此缺少了互动,减少了活力,腐败、空谈、党争、阉乱层出不穷,明朝从此走了下坡路,直至病入膏肓。
归隐芙蓉溪畔自号“蓉溪”
嘉靖三年,金献民被贬斥为民。嘉靖五年,改为由兵部尚书致仕闲住,回到绵州芙蓉溪畔的旧庐,购屋数楹,徜徉其间,名之曰“芙蓉书屋”,自号蓉溪。他“擅抒林壑”,闲住在芙蓉书屋中,读着书,有时兴致来了,拈须吟诗,和宾客唱和,以此陶冶性情。有时出游,追求闲适的生活。
绵州的富乐山、西山乃至梓潼,都有金献民的诗歌传于后世,或见于摩崖题刻,或刊于后代志乘。一首七绝,可以一窥明代士大夫的潇洒生活:
攀萝独上最高台,
万斛尘烦顿觉开。
身倚莓床盘足坐,
春山争送晚青来。
与梓潼先贤李业相关的两首七律,更可见古代士大夫的凛然正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