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郭平 ‖ 从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兵部|郭平 ‖ 从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
文章插图
从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
郭 平
金献民(1460~1541),字舜举,号蓉溪,明代成都府绵州人。金献民系成化癸卯举人,甲辰进士,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兵部尚书,官居二品,其一生历刘瑾乱政、大礼议等重大事件,宦途几起几落。
25岁中进士授行人
金献民祖籍松江府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元末战乱,四川人口损失严重,洪武年间,官方为恢复地方经济、文化,号召移民。来自江南的移民大军里,有一个叫金亨的人,行伍出身。他就是后来绵州金氏的入川始祖。
金亨安家于绵州城东三里芙蓉溪东岸。几世繁衍之后,出了第一个进士金爵,即金献民的父亲。金爵官做得不错,给儿子金献民打下了基础,金献民的科举之路非常顺利。成化十九年(1483),金献民中癸卯科举人。第二年,赴京应会试联捷,中甲辰科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进士,时年25岁。
 兵部|郭平 ‖ 从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
文章插图
太仆寺丞宰金公墓碑(又称金家响碑,金爵父母之墓)
金献民的第一个职务是行人,正八品。行人隶属于行人司,是明代特有的官制。行人司设司正及两个司副,辖行人37名,满编40人。40人里,最大的也才正七品,可见是个小衙门,基本职能是为皇帝传令,专门从事持节传旨之事。
衙门虽小,门槛很高。行人,行事端方,为人厚重,代表国家形象。金献民就这么步入了仕途。
从铁面御史到兵备天津
弘治五年(1492)七月,在京城干了几年的小京官金献民“迁授御史,按云南、顺天,并著风裁”。金献民担任的是所谓“十三道监察御史”之一、云南道监察御史。明代十三行省,设十三道御史,至于排名,云南,在大明朝版图上相当靠后。
 兵部|郭平 ‖ 从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
文章插图
御史代天子巡视四方,官衔虽小,权力不小。金献民“持法执宪,无所顾忌”,巡按云南期间,大力揭发贪官,整肃风纪。遇上特别跋扈的地方豪强,他还讲究策略,既保了自身安全,也使当事人受到国法处置。
按惯例,云南道御史协管顺天府,即京城,由浅易而繁难,这样的设置很锻炼年轻官员。巡按云南,使金献民得到很好的历练,然后再来管理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的京城,遇事就不至于过于强硬或软弱。
实际上,由于监察云南时,形成了一定影响,顺天府调皮捣蛋的官油子或关系户很怵这个有点楞的小金大人,都寻思着算了,等他升官调走了,我们再搞事情。金献民的好友刘春说,自古以来就有“铁面御史”的称誉,今天用在金御史身上,名实相副。
金献民做了八年御史,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被提拔为山东按察副使兵备天津。这是一个特别设立的官职。明代的天津,既是京师的屏障,也是关乎海运、漕运、军事、盐务及涉外事件的重要口岸,其本身仅设卫,所以特地设立兵备道,“寄衔”于毗邻的山东省,于是有了“山东按察副使兵备天津”这样一个很怪的职衔。
天津龙蛇混杂,不好管理,驻军将领骄狂、士卒懒惰,豪强势力大肆蚕食民田,流毒很重,掌管司法及军事的长官都不敢过问。《明实录》记载的针对他的诬告就有两起,这侧证了他在天津副使任上是有所建树的。
 兵部|郭平 ‖ 从芙蓉溪畔走出的明代兵部尚书金献民
文章插图
《明实录》全集
弘治十五年(1502)正月,金献民父亲金爵去世,金献民解职返乡守制。弘治十七年(1504)三月,金献民守制期将满,有个叫郑留住的人诬奏他在天津兵备任上有诸多不法之事。郑留住精心选择了诬告时间,利用金献民守制期满、即将复出之际,大肆泼脏水,以期造成恶劣影响。
历经波折从地方到中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