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房伟:打捞时代转型中的记忆和声音

现代快报讯(采访人员 陈曦 姜斯佳/文 牛华新/摄)对于房伟这样一个在江苏写作的山东人,评论家汪政曾有一个比喻,说他“如推土机一般来势汹汹”。2016年从山东师范大学“转会”苏州大学之后,短短几年,房伟在研究授课之余,创作了2部长篇小说、20多篇中短篇和1部非虚构,显示出令人瞠目的爆发力。
近日,房伟推出长篇悬疑小说《血色莫扎特》。这是一部记述大时代变革之中,一代人的青春惨烈记忆与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被称为中国版的“白夜行”。
小说围绕十五年前一桩轰动麓城的“钢琴王子杀妻案”展开,讲述了一群“70后”在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浮沉,真实再现时代转型之中个体心灵的悸动以及生命的至善感悟。
这里既有相爱相杀、浪漫又绝望的爱情纠缠,也有时代风云之下的国企改革、官场变幻与地下世界的黑暗法则。通过书写,房伟试图展现时代错综复杂的面相,打捞消逝在大时代转型中的记忆和声音。
 记忆|房伟:打捞时代转型中的记忆和声音
文章插图
△小说家房伟
1
《血色莫扎特》的灵感来自房伟身边的真实案件。房伟的妹妹是化工厂工人,她的一位关系很好的女工友被情人杀害,这个案件就是小说的原型。这个故事与青年时代光怪陆离的经历一起沉积在房伟心中,到了这几年变得越发清晰,他觉得写作的时机成熟了。
“当时想写的时候,我回到了我的母校,在操场走了一圈,想到人这一生就像画圈一样,不管你走得再远——我离开了老家,离开山东东营市,一个靠海边的小城,后来到了济南,又来到苏州——当我回到母校的时候,发现我其实依然没有走出母校的那个操场。人生最刻骨铭心、最跑不出去的,还是让你最有感触的青春记忆。所有人生的原点都在这里开始,也会在这里结束,一下子就激发了写作热情。”
《血色莫扎特》借鉴了本格派推理小说的手法,在结构和情节上与东野圭吾的经典之作《白夜行》有相似之处。房伟说,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是为了把小说写得好看,“这个跟我的职业有一定关系,别人说你是大学老师,觉得你写得非常抽象或者非常哲学化,比如说我的上一部中短篇集《猎舌师》就有这个特点,它是比较文人化的一种表述方式。我想通过这样一个案件的、故事的形式,让读者读下去。”
房伟表示,《血色莫扎特》书写的重点不是社会批判,而是社会记忆,这些记忆是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工厂生涯中亲身经历或感受到的,那段经历给了他很多没有写进小说里的故事,但它们都成了这本书的背景。比如一个女孩一步步被社会吞噬掉;一个特别有才华的女大学生,精通多门外语,因为得罪领导,沦落成一个养虾的,最后精神上出现了问题,消失在人海之中,直到现在也没有她的踪迹,“想一想有一种头皮发炸的感觉”……但这些他都没有写,只是化为了一种情感融入了小说当中。生命就像浮萍,社会把他打到哪里就在哪里,很多人的命运就在那一刻有了交集。
房伟1976年出生于山东滨州,1997年大学毕业后,他有近两年半时间在肉联厂的车间当工人,后来又调到集团公司做总经理秘书,当时他觉得如果能做到办公室主任或集团公司的副总,人生就挺成功的了。在这个岗位上,房伟接触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上至领导、下至黑社会,包括外商都会打交道,也碰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甚至挑战人生底线的事情。之后赶上国企大改革,也就是1998-2002年那个时间段,企业效益变差,24岁的房伟开始想要换一种活法,于是发奋努力,通过考研留校实现了人生转型。不过那五年工厂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
“当你想到这些事情,就很难过情感这一关——在这样的大时代转型中,没有人替他们发出声音,那这个年代的文学是什么文学?今天我在大学任教,自己又创作,有这样的机会替这些人讲出他们自己的故事,除此之外谁能讲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会飘散在空中,无人问津,最终落入历史的尘埃,成为大家无法知道的燃渣。这可能是我写作的动力,因为它逼着你写,这些人和事就像流出来一样。”房伟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