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炎|艺术家夏炎做客“精读堂”:分享基于社会学图像的当代艺术


 夏炎|艺术家夏炎做客“精读堂”:分享基于社会学图像的当代艺术
文章插图
最新一期的“精读堂”活动日前在千翻与作书店·亨特店举行,艺术家夏炎教授应邀作“基于社会学图像的当代艺术”的主题分享。夏炎先生既是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的当代艺术展,形成了自身的审美风格;同时又长期任教于美术学院,拥有较为成熟的美术理论体系,这两者使得本场讲座具有了审美的与理性的张力。
夏炎认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图像学和符号学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基于社会学图像的运用,对绘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剖析绘画创作的动态、图像方式和符号方式,对确立未来建构的新结构和新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艺术”与“社会学”在个体层面的结合
讲座开始,夏炎首先对“当代艺术”与“社会学”进行了概念的厘清。
大部分体制内学者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艺术,称为当代艺术,这与国内历史学层面的分期相关,我国历史分期,1840-1919 为近代、1919-1949为现代、1949至今为当代。他认为这种以时间来界定的方法,显然不够准确:“当代不等于当下,比如当下经典的学院派艺术、体现民俗的民间美术、具有共性的儿童艺术,都不属于当代艺术范畴。”
夏炎认为,艺术史上的当代艺术,应该是指在艺术形式语言前无古人,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比较前卫的艺术,如此方具有断代意义。“当代艺术典型标志是新观念、新形态、新载体。新潮美术、前卫美术、实验艺术、先锋艺术,这四个关键词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当代艺术。”他说。
此外,他认为当代艺术在文化层面还有一个走向问题。具体表现为两种趋势,一是跨域传统文化的普世追求,二是照顾文脉的本?作风。“目前第二种趋势是比较突出的。我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会比较明确地体现为强调地域性,然后从中延伸出一些新观念,并用新载体表现一些新的艺术语言。这是跟自我存在的环境相观照的。”
夏炎理解的社会学,是指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从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在他看来,社会学属于哲学范畴,可以简单地将这种知识体系理解为描述社会的结构和系统。“微观层面即个体层面,但是我们今天从社会学层面看到的更多是集体的东西,即从国家、集体这种宏观层面去介入,很少从个人的微观层面去介入。”也就是说,“当代艺术”与“社会学”两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在个体层面的意义上结合在一起。
接下来,夏炎分享了当代艺术家尼奥劳赫、里希特、图伊曼斯的美术创作,认为这些艺术家的艺术特点便是基于个人观点,以艺术语言去介入社会的。
解析三位典型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特征
对20世纪最受关注的德国艺术家尼奥·劳赫,夏炎如是介绍:“尼奥是东德人,后来去了西德,其作品特征就是东德式社会主义现实和西德式抽象主义结合。”他阐释说,尼奥在东德接受的是现实主义美学的教育,而西德艺术家受美国的影响,为了反抽象而抽象,为了反现代而现代。在两种美学体系的对撞中,尼奥的绘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他原有的现实主义的绘画语境里融入了关于空间、抽象符号的元素,使得画面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错位感和梦幻感,而且他的艺术叙事性是不连贯、不具体的,完全就像梦境一样,随时可以掐断,随时可以插入新的画面,“他的画面中呈现了多重空间,且所有的空间没有关联,都是打乱的。”夏炎说,尼奥作品的画面空间是不能以常态的办法去判断的,尼奥在两种文化碰撞当中产生了他的典型绘画语言。
“在尼奥那个年代,没有什么不可以被破坏。骨子里就想把一些已有的秩序破坏掉。我想尼奥这是这样的,就是要寻找那种撕裂的、破坏掉、不同常态的东西。”他说。
如果说尼奥·劳赫的作品有更多的主观色彩,那格哈德·希特更尊重客观图像。夏炎说,里希特画出来的图像比相片还要真实,“这里的真实指的不是写实性,而是真实的属性。我觉得他的图像对真实的理解甚至超过了照片。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就能够感觉到一种可触碰的真实感。”他以里希特画的蜡烛为例说明,认为其语言特征就是将物体边缘进行模糊化处理,相当于把现实的场景纯度降低,从而带来一种历史感、时光感,就像老唱片的感觉。“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相机最厉害的人像模式,也就是里希特图像的水平,即把后面的景致模糊掉,前面的凸显出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绘画技术,成为社会的实用技术,经历了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通过这种绘画语言,里希特像文献综述般把社会基层的个体肖像集中在一块儿,让他们构筑成那一时代的典型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