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贺云翱: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考察( 三 )


文物收藏|贺云翱: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考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窑汗
均釉使用依傍石灰山的塘泥 , 其含铁量要低于4% , 烧成后 , 发红或发黑的不合格 , 发青或发灰的才算合格 。
釉料中加入石灰窑窑汗作溶剂 。窑汗 , 又称窑渣、窑蜡 , 掺入窑汗原料可以使釉层带有乳浊感 。窑汗的成分主要为钙、钾、磷等 , 使用树木柴草的窑所出的窑汗最佳 。由于煤的含铁量比较高 , 所以用煤烧石灰窑所形成的窑汗不可用 。窑汗的老、嫩取决于烧成温度的高或低 。由于这类产品和宋代钧窑有某些相似之处 , 故明清人称之为“宜均” , 事实上 , “宜均”釉料或分和钧瓷的釉料成分也不尽相同 。
2. 釉料的制作
制釉器具主要有秤、石磨、筛子、缸等 , 用于釉的称重配比、碾磨及控制细度和存放等 。将备用的窑汗、铜灰和泥浆等自然矿物釉料 , 按照秘传釉料配方的比例配制 , 配制时还要做出适应不同温度火位的釉料 。根据窑的烧制方式的不同 , 按比例将窑汗和泥浆放入容器内 , 将其搅匀 , 即为配置好的釉料 , 备以施釉时使用 。
20世纪80年代后 , 由于制陶技术的进步 , 釉料的制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主要是采用了一些化工原料 , 从而使釉面质感降低了历史风韵 。当然 , 现在均陶匠师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继承传统工艺”与“工艺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 。
3. 施釉
均釉用含铁、铜、锰、钴的物质作为呈色剂 , 生坯施釉 , 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 。均釉为湿坯上釉 , 坯体含水率在10%左右 。
浇釉 , 又称泼釉、淋釉 。浇釉法始于宋代 , 手工操作 , 主要用于缸、瓮等较大的产品 。均釉的施釉过程比较简单 , 把备用釉浆搅匀后 , 用喷壶装釉浆 , 将釉浆喷淋于器物表面 , 多余的釉浆又流入釉缸 , 直到整件器物浇满釉为止 。施釉完毕后进行干燥 , 坯体与釉需保持同步干燥 , 待烘干至含水率低于2%后 , 即可入窑烧制 。
民国元年 , 宜均窑户首创加重施釉法 , 即在坯体上施釉后 , 再加涂一层均釉(别称体面釉) , 使釉层凝重 , 呈现美丽的云斑纹或垂流状 , 釉的玻璃质感显得更加强烈 , 色彩鲜美妍丽 。新中国成立后 , 宜均陶器行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 20世纪70年代初 , 王孟听创造了“点彩流釉”新工艺 , 即在陶胎上施以均蓝釉 , 再点涂其他色釉 , 烧成时产生有“窑变”效果的均彩釉 。
四、窑炉
宜兴市丁蜀镇均釉器创烧历史悠久 , 境内有小窑墩遗址、涧众唐龙窑遗址、前进龙窑、前墅龙窑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 , 宜兴窑烧均釉窑炉以龙窑为基本结构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一定的改进和发展 。龙窑 , 地方俗称蛇目窑 , 由窑头、窑室和窑尾三部分组成 , 是宜兴地区古代烧制均釉的主要窑炉炉型 。
文物收藏|贺云翱: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考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进窑窑址
我们调查了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解放西路茅庵山南坡的前进窑遗址 。前进龙窑依山势斜坡而建 , 从下往上看 , 形状似一条从天而降的飞龙 。前进窑始建于清代晚期 , 民国年间进行了扩建 ,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隧道窑兴起后停烧 , 是宜兴现存最大的龙窑遗迹 。2006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进窑为龙窑结构 , 头南尾北 , 依山而建 。窑身内壁用长条形砖发券 , 外壁敷以黄石块与白土 。窑身两侧设投柴孔(俗称鳞眼洞)90对 , 东侧建有窑门三个 。其坡度是:窑头部分为21°—25° , 中间为18° , 窑尾为5°—8° 。现窑头部分已有残毁 。窑址残长84米 , 窑基宽8.7米 。窑身内壁中部底宽3米 , 高2.45米 。曾经烧制的产品主要为大缸、盆、酒坛、陶台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