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贺云翱: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考察

_原标题:贺云翱: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考察
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考察
贺云翱
宜兴均釉 , 即均釉陶器 , 又称“宜均” , 是宜兴均山一带生产的一种带釉的高温陶器 。均釉釉层较厚 , 开片细密 , 不甚透明 , 色感浑厚古朴 。凭借得天独厚的本地紫砂陶土材质 , 均陶以其特有的高温“均釉”而驰名于世 。均釉品种甚多 , 形制多样 , 釉色“以天青、天蓝、云荳等色居多 , 间有葡萄紫者” , 此外尚有月白、洒蓝等色 。在“欧窑”的釉色中 , 以灰蓝釉最为珍贵 , 这种釉色介于灰墨、灰绿之间 , “灰中有蓝晕 , 艳若蝴蝶花” , 是著名的“欧窑”的基本釉色 。
根据考古资料 , 早在东汉时 , 宜兴已开始烧造釉陶 。现在所说的宜兴均釉是从隋唐的釉陶发展而来 , 宋代(960—1279)就以独特的制作工艺、端庄的造型和富有特色的釉色著称于世 。明清时期 , 宜兴均釉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至明代 , 宜兴名窑“欧窑”所制宜均陶器形制端庄 , 釉彩绚丽夺目 , “欧窑妍且姱 , 绚丽同晨苑” , 这是人们对“欧窑”釉色的赞誉 。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两个博物院中珍藏的“宜均天蓝釉鸠首壶”“宜兴天蓝釉莲花洗”等数十件明代文物 , 都折射出宜兴均釉的艺术成就 。
文物收藏|贺云翱: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考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宜兴窑天蓝釉鹅颈瓶 , 明 , 故宫博物院院藏(图片来自网络)
从文献记载看 , 均釉流行于明代中叶 。明代嘉靖年间的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卷二“均窑”条记载:“近年新烧 , 皆宜兴砂土为骨 , 釉水微似 , 制有佳者 , 但不耐用 。”万历年间 , 曾两次到宜兴的文学家王樨登在其《荆溪疏》里也提到:“蜀山黄黑二土皆可陶 , ……近复出一种似钧州者 , 获值稍高……”可见宜兴地区的带乳浊釉的陶器——即所谓均釉 , 在万历时就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 同时 , 明代人认为 , 宜均的釉色和历史上河南地区的钧瓷相类 , 于是把它们扯到了一起 , 后来有学者认为宜均是在钧瓷的影响下产生的 , 这实在有误 。因为 , 其一 , 宜均是陶不是瓷 , “均陶”和“钧瓷”有本质差异;其二 , 宜均早在本地唐代窑址中已有实物出现 , 其创烧的年代早于钧瓷 , 起码两者是差不多同一时代创烧的 , 因此 , 无法证明两者之间有前后传承的关系 。
明代后期 , 生产均釉最成功的窑厂是所谓“欧窑” 。朱琰在成书于乾隆年间的《陶说》中记述:“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 , 曰欧窑 。”这里把均陶说成是“瓷器” , 亦与事实不符 。其实 , “欧窑”这个名称的出现应该更早 。清宫造办处档案记录 , 在雍正四年就有“欧窑方花瓶”之说 。晚清时期许之衡所撰的《饮流斋说瓷》说:“欧窑 , 一名宜均 , 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 , 形式大半仿钧 , 故曰宜均也 。制品虽出宜兴 , 然与阳羡名陶一系微有区别 , 与清代紫砂挂釉各器亦微有不同 。大抵制造时仍参入瓷质 , 非纯用紫砂者欤 。”晚清人认定宜均是仿钧窑 , 又说宜均“参入瓷质” , 然我们在调查中所见均陶皆属陶器 , 未见瓷质 , 不知许君此说何据?清雍正年间 , 宜兴均釉开始进入皇宫 , 成为御用器物 。
清乾、嘉时期(1736—1820) , 丁山窑户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继承“欧窑”传统特色 , 所制产品有“夕阳紫翠忽成蓝”的雅韵 , 后人谓之“葛窑” 。“葛窑”烧制的均釉蜚声中外 , 在日本被称为“海参器” , 其釉色浑厚独绝 , 釉彩丰富深沉 。“葛窑”制品除突出釉彩美之外 , 还采用刻花、镂雕等装饰技法 , 提升了整器的艺术性 。
文物收藏|贺云翱:宜兴均釉传统烧制工艺的考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