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大槐树下的百年迁徙史,移民后人保守两亿,遍及812个姓氏

我们家族族谱第一行字就清楚记载“山西省洪洞县老槐树(即大槐树)”据推算,洪洞县老槐树其移民繁衍到今天,保守估计至少有两亿人,有说是四亿人,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段历史不只口传,都有官方记载。
明洪武年间的移民是国家的一项大型政策和工程,由全国人口稠密的地方征集人口到山西大槐树地区集合,然后向战乱,瘟疫后人口稀少地区分发,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一带。时间的推移,大槐树已不在了,但那个地方还在,听说政府为了这个历史印记,用钢铁,水泥等复原了大槐树,它向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诉说与见证曾经的过去。
 姓氏|大槐树下的百年迁徙史,移民后人保守两亿,遍及812个姓氏
文章插图
我家族谱上是这么写的,洪武年间从洪洞大槐树迁移过来,听老一辈说,族谱是个工部侍郎的祖先修的,他的祖辈往上数了几代就不详了,于是乎依据传闻,写家族是洪洞迁过来的一户人家发展而来的。洪武年间从洪洞移到长治,永乐年间从长治移到安阳,洪武时期是全家移民,永乐时期的移民,兄弟间是要分开的,兄留弟走。
 姓氏|大槐树下的百年迁徙史,移民后人保守两亿,遍及812个姓氏
文章插图
据统计大槐树出了812个姓氏,我们村距离洪洞县400公里左右,全村有30多个姓氏,其中以“冯”姓为首最多,分别是:冯,郄,张,王,李,毛,伊,万,孙,鲁,白,郝,苗,马,韩,武,赵,晋,魏,宋,刘,温,任,高,陈,杨,周,徐,郭,宋,程,闫,田,范,段,杜,等这些姓氏家族最少的也有两三户。
大槐树是官方方便移民指定的聚集地,不能理解为洪洞县迁出了这么多人,包含极远周边县市人口,别计较数字,洪洞县大槐树是对故地最后的记忆。大槐树只是众多迁徙人口和迁徙各个姓氏的聚集点,而并非812个姓氏人口的居住地。就像古代打仗需要一个点兵场把各个地方的兵,统一集中在点兵场一样。
大槐树是移民署的办公地也就是集散中心,作为特定历史记忆的所在。移民应该大部分不是大槐树那边的人,但都是从那边登记强制迁出的。
 姓氏|大槐树下的百年迁徙史,移民后人保守两亿,遍及812个姓氏
文章插图
北京南边大兴区很多村子都是山西整体迁过来的,最著名的号称72联营,大部分叫营,例如长子营凤河营解州营孝义营,还有20多个村子直接以山西地名命名。很多人家里都有一根特别长的擀面杖,要1米3的样子,用来擀面条。
我村王姓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济阳后王圈村的,听老辈人讲刚迁来时当地人也有姓王的,是三点水王就是汪姓,怕当地人歧视,押解人员对祖上说当地以后人丁不兴旺会绝后的,这话还真灵。
 姓氏|大槐树下的百年迁徙史,移民后人保守两亿,遍及812个姓氏
文章插图
到现在汪姓早随我们王家姓了,这家汪姓也没有男孩再过几年就没有汪家后人。我们还有个习惯,上厕所叫解手,小脚指甲是尖尖的。还有我村王姓和济阳东关张姓是一家,到济阳城东关张家就像到自己家一样好吃好喝不说两家话。
我们当地有老人过世后,出殡头一天晚上给老人送路时,家里长子手拿称秆站在椅子上指向西南方向口,喊爹西南大路了联喊几声。从我们山东济阳王圈村看西南方向,正是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位置,从这点说明我们王圈王姓是从山西迁到河北枣强县,又迁到山东济阳县的山西人。
 姓氏|大槐树下的百年迁徙史,移民后人保守两亿,遍及812个姓氏
文章插图
大槐树移民喜欢背手动作,自信的表现,大人物、村长的标配。因为背手老者多,年轻人就双手交叉胸前,本来是自我防卫,替代背手成为自信象征了。大槐树移民是事实,也有很多做假的,一是其他民族,为了更好融入当地,改称来自大槐树,还有是为了领取补助。
大槐树的人在宋朝前来源于中原,由于山西地理位置战乱较少,元明朝时期中原,华北华东,淮河及长江中下游战乱多死亡人口占半,人类居住生活主区人员要补充,政府从人多地少处设立组织人员外迁移点就在大槐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