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举|古代将军阵前冲杀不害怕,为何不敢在战斗后卸甲纳凉?此举有道理

“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明史》
常遇春身为一名武将,却年仅四十便因“暴疾”而亡,令人惋惜。关于常遇春的死因,后世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死于“卸甲风”。
“卸甲风”,指古代古代将军打仗结束后,因身体温度高,贪图凉快而脱去全身铠甲,导致身体“中风”暴毙。
 此举|古代将军阵前冲杀不害怕,为何不敢在战斗后卸甲纳凉?此举有道理
文章插图
“卸甲风”一词被广泛应用到小说演义当中,从“卸甲风”的致死率和导致死亡速度来看,这种病确实符合在《明史》当中“暴疾”的记载。
一名古代强壮的将军,仅仅是在战斗过后,脱盔甲着急了一些,便因此暴毙,能导致如此严重结果的“卸甲风”,究竟有有几分可信呢?
从中医角度来看,人体在高温、多汗状态时,如果骤然裸露在风中贪凉时,“风邪易侵”,导致血脉不畅通,最终很可能因为血栓而死。
 此举|古代将军阵前冲杀不害怕,为何不敢在战斗后卸甲纳凉?此举有道理
文章插图
显然,在中医的医学理论中,“卸甲风”这样的情况导致人暴毙,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仅如此,在现代医理来看,“卸甲风”也并非是“无中生有”的疾病。
古代将军穿着厚重的金属铠甲作战,相当于负重作战,古代铠甲一般在30公斤以上,这样负重状态下,每一个动作对穿甲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消耗能量的过程。
负重对将军来说,只是战斗中需要克服的其中一项,他还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大脑高度兴奋,而且身体温度因铠甲的闷热不断上升,汗液也会不断排出。
 此举|古代将军阵前冲杀不害怕,为何不敢在战斗后卸甲纳凉?此举有道理
文章插图
将军披甲作战与我们今天锻炼身体并不是一个状态,因为他们除了要克服身体重重障碍之外,因为战斗的生死搏杀,肾上腺素会急速飙升,心跳更是极具加速,血液流速也会迅速提升,身体为了自身问题调节,会增加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速和流量。
将军作为战斗人员,在身体持续亢奋的情况下,会逐渐产生缺氧的情况,大量微量元素随着汗液流失,如果一句话叙述将军战斗过后的身体状态,那就是身体高度亢奋和疲惫,伴有大量的汗液,身体处于高温状态下。
如果您还不能理解战斗后将军身体的状态,可以想象被烧红的铁块,而此时的凉风,对于这具身体而言,无异于一盆冷水,当二者相遇之时,有一番激烈的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就是说,将军战斗过后,如果过早的贪凉卸甲,确实会有生命危险,容易造成猝死,也就是“卸甲风”。
笔者又查阅了一下史料,发现常遇春死于“卸甲风”并非是孤例。
战国时期魏国贵族魏王豹,由项羽封为魏王以后,曾与韩信交战,因为身陷韩信阵法而被擒,韩信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放了再战,如此再三,魏王豹连连失败,在第三次失败回到账中后,因“卸甲风”而死。
 此举|古代将军阵前冲杀不害怕,为何不敢在战斗后卸甲纳凉?此举有道理
文章插图
当然,在历史上也有“卸甲风”而未死的案例,比如李存孝。
李存孝是五代时期的将领,武艺高绝,曾以一己之力,在同一天内力敌五候28将,诛杀15人,他因此身体温度极高,酷热难耐之下,李存孝卸甲饮酒,结果身体承受不了这样剧烈的刺激,因“卸甲风”倒地,不省人事。
李存孝病倒以后,却并没有立刻死去,而是卧病床榻,因为李存孝生病,敌将高思继再无对手,将李存孝一方将领纷纷击败,军情十分紧急,但是晋王却不愿意将此事告诉正在疗养的李存孝,怕他因此动心火而病情加剧。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如晋王一样所想,其中就有嫉妒李存孝的人,想借此机会刺激李存孝,趁机害他,此人名为康君利。
康君利为李存孝送药之际,添油加醋,夸大敌将高思继神勇,想刺激李存孝发病,康君利刺激李存孝的目的虽然达到了,李存孝听到敌将有如此勇武之人,顿时战意升腾,浑身冒汗,“卸甲风”居然因此痊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