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30岁之前曾国藩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普通的官僚,并无傲人的政绩或成就,可30岁后却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如何脱胎换骨成就“文治武功的圣人”的呢?
文章插图
所有读过曾国藩的人都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30岁以前的曾国藩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读书、科举,艰难考中,脾气暴躁,有点好色,甚至某些方面比我们还差劲,比如他身体从小不大好,天资愚笨,背诵一篇短文都要花上三四天,做事情也做不大好,经常会和别人吵架。换句话说,就是他的行为举止基本就是一俗人,并没有显露什么高人风采,还自言过做官也是为了功名富贵,光宗耀祖。
曾国藩后来自己总结说,当时的自己浮躁,傲慢,修养差,而且虚伪。
【 曾国藩|曾国藩:30岁立志学做圣人,一个习惯坚持30年,让他脱胎换骨】这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最大的四个问题,而针对这四个问题,他是怎么样解决的呢?
文章插图
我们知道王阳明在18岁的时候遇到娄谅才知道圣人必可学而至,然后决心做圣人。而曾国藩是在30岁的时候在北京翰林院遇到一大帮至于求学的人才开始有良友为伴,当时这些人的成绩都比他好,激发了他争强好胜之心,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便是曾国藩这个蓬草,他在这种“有师友加持”的学习氛围中先是遭遇了翰林院考试成绩垫底的耻辱,又看到官场的黑暗腐朽,再加上一口胸中意气,自觉过往浑浑噩噩,便立志要学做圣人。
他说“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意思是自己要有大器量,要为国家与百姓做事,将儒家圣人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做自己一生践行的理想。当他立下这个志向后,一生坚韧不拔,不改其志,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做事,这是曾国藩脱胎换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让他在30岁的年纪划分了自己不同的两个人生——前一个人生普通平凡,后一个人身高光伟岸。
文章插图
立下大志,是人人都会的一个事情,但最难的其实是第二步,那就是怎么去实行这些事。
现实中很多人是前一晚壮志熊熊,第二天睡到日上三竿,所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外如是,这样的志向践行过程注定了慢慢就荒废了、放下了,日复一日地一事无成。而曾国藩不同,从小愚笨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读书才换来一个翰林院庶吉士名头的他深知“恒常”的重要,便从小事做起,每天用工楷写日记,谓之“日课”,一笔一划,既是在练字中修身养性改善暴躁的脾气,也是在日记中堂堂正正的反省与检索自己这一日里的得失对错。
文章插图
在曾国藩流传下来的日记里我们能够看到他的日记并不是在记流水账,每一天都是对自己的评判,很有意思。比如有一次他受邀参加一位同僚的家宴,在宴会上看到了对方的娇妻美妾,本就好色的他不禁多看了几眼,当时是心猿意马,结果回到家中耻辱心就上来了,因为他曾因身体不好为了长寿报效家国而立志要戒色,于是便在日记里记录了这件事,还骂自己“真禽兽也”;还有一次则是受邀出去游玩踏青,白天玩的开心,晚上仔细一想,这一天似乎毫无所获,感觉是虚度光阴;当然,也有对自己嘉赏的,比如他有一次和人下棋,棋瘾上来了便想多下几盘,但是他最终止住了这种念头赶紧回家读书做功课,他便在日记里记下了这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并为自己能够克制玩乐而高兴。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他之所以能和别人不同,写日记都能写出精彩的人生就在于他能够长期坚持的克己复礼,所谓恒常地反省自身,用这种方式去催促自己变得更好,难能可贵。
推荐阅读
-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字字千金
- 曾国藩: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生,先从治家开始
- 《曾国藩家书》:对人要宽严相济,办大事要有人才备份
- 曾国藩: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 曾国藩: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八大处世哲学
- 曾国藩人生有三不斗,越是不斗越兴旺
- 那一代立志“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唯一无法战胜的是权力
- 曾国藩三幅经典对联,说透了人生大智慧
- 洪秀全与曾国藩, 两个仇人如何教育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