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人文广济】在广济老家,乡愁的味道系列之一:铁匠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期至中期,是老广济县内城乡手工艺的鼎盛时期,尽管洋货大量进入市场,但本地传统手工业制品质量好具有市场竞争力,城乡人民爱用土货手工业传统名牌。其中,老县城梅川“柯廷记”铁器,特别是““柯廷记”菜刀多半销往沿江一带大中城市。笔者近日在梅川寻访铁匠“柯廷记”后人无果,听现在梅川镇正街开铁器店的老板讲:原柯铁匠曾带了14个徒弟,但可惜的是现在没有一个人在梅川干铁匠这一行当。
好在寻访中,在驿脑上梅浦社区隔壁看到了一家铁匠铺,铁匠师傅叫吴定建,今年49岁,15岁初中毕业,一直在其父亲手下学铁匠手艺;原来他父亲在解放初期就在清水港开铁匠铺,至八十多岁四年前病故。子承父业,别看他年龄不大,但干铁匠也有30多年了。在其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肯吃苦,有胆量,讲诚信,手艺好,看起来,其生意蛮好。
铁匠铺起源于古代,也称铁匠炉,所谓“铺”只是一间破屋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即烘炉,炉边架一风箱,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燒红,然后铁匠师傅再将燒红的铁器移到大铁墩上(方言称“砧子”),一般打铁徒弟手握大锤进行锻打,铁匠师傅左手握铁钳翻动铁料,右手握小锤一边用特定的击打方式暗号指挥,徒弟锻打,一边用小锤修改关键位置,使一块方铁打成圆铁棒或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
在与译脑上铁匠铺小吴师傅闲聊中,祖辈就一直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干铁匠手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学铁匠的年轻人不想学,一是干铁匠这行,旣要力量,又要胆量,还要吃苦;二是庄稼使用除草剂后,再没人用锄头锄地了,三是农机具的普及,有了拖拉机之后不用牛拉车犁田,没有了牛就用不上犁耙了,还用收割机割谷,再也没有人用镰刀了,铁匠手艺遂渐没落,故开铁匠铺的也少了。他说:现在做铁匠要长期生存下去,就要与时俱进,为减轻劳动强度,不仅添置了汽锤,而且连风箱也換上了鼓风机。另外还用上了电砂轮,电焊机……。
在谈到铁匠铺技术,小吴师傅讲,淬火和回火,全凭实践经验,一般很难掌握。各种铁器,虽然外型制作十分精美,但是如果师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制作的铁器也是很不耐用或根本不能用。那天,有位家住木渔石垸的一位七十五岁老人来铁匠铺说他家三十年前在其小吴师傅父亲手里买的沙扒,用了几十年,虽然磨损了,但好用,爱不择手。小吴师傅自己也自豪的讲,他打的锄头由于打的次数越多越耐用,钢和铁黏合得热好,不仅不容易断裂,还下地快不沾泥。
广济|【人文广济】在广济老家,乡愁的味道系列之一:铁匠】古语道:开过店铺打过铁,各样生意都不热。小吴师傅讲这两样生意重来没有人讲价钱,你说多少就是多少,当然不能乱要,要随着市场行情走,你的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