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周家已许多年,大先生不很理我,但我也不会离开周家,我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后半生我就是侍奉我的婆母。”
大先生指鲁迅,这番话是鲁迅的原配朱安讲的,当时鲁迅的母亲过生,她当众跪下说了这番话。究其一生,朱安在众人面前的发声少之又少,跟鲁迅发作的记载总共也才两回。
嫁进谁家就“生是谁家人,死是谁家鬼”这种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极其悲哀的。
朱安这一生都在贯彻这句话,她的一生注定是悲剧。
朱安跟鲁迅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谈话,就像他们家的老妈说的:
“大先生与太太每天只有三句话,早晨太太喊先生起来,先生答应一声‘哼’,太太喊先生吃饭,先生又是‘哼’,晚上先生睡觉迟,太太睡觉早,太太总要问:门关不关?这时节,先生才有一句简单话:‘关’,或者‘不关’,要不,是太太向先生要家用钱,先生才会讲着较多的话。如‘要多少’?或者再顺便问一下,什么东西添买不添买?但这种较长的话,一月之中,不过一两次。”
这当然不是正常夫妻的交流。
事实上,朱安顶多算是鲁迅需要尽供养义务的人罢了。就像鲁迅说的,“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文章插图
01
朱安生于1879年,比鲁迅大两岁,祖上有人做官,朱家在当地是有名的望族,只不过到她父亲这辈,家境大不如从前,她是家里的长女,有一个弟弟。
那个年代的女孩,尤其是大户人家,除了要裹小脚,还更加尊崇“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她从小就裹了脚,每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长大后大字不识几个,接受的是三从四德的教育。
因为是家里的独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所以过了20岁,还没有定亲。
按照当时绍兴的风俗,过了20岁还没有定亲就是老姑娘了,老姑娘要嫁人的话,就只能嫁给丧偶的男人,或者给人做小老婆。
她父母自然是不愿女儿落得这般田地的。
这时,有个远房亲戚给说了门亲事,对象就是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周家在绍兴原也是大户人家,说亲那会周家家道中落,尽管如此,把女儿嫁给人做原配夫人,是再好不过的选择。所以,她父母便答应了这门婚事。
鲁迅那时18岁,是家里的老大,在南京上学,他这个年纪在当时也该说亲,他母亲经该亲戚说合,觉得朱安家境好,人又贤惠,就答应下来,央人上门求亲。
就这样,两家便按照当时的风俗,订了亲。
文章插图
说起来,两家的家世算得上门当户对,但是门当户对就一定会婚姻幸福吗?
显然,并不是。
从说媒到订亲,两人从来没有见过面。没见过面,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子女的婚事向来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鲁迅得知母亲给他订了亲,虽然不愿意,但也没有坚决反对,因为鲁迅13岁家道中落,15岁父亲去世,是母亲独自把他们三兄弟抚养成人的。鲁迅是长子,很孝顺,他也很信任母亲。所以,就像她母亲后来说的,“认为我给他找的人,总不会错的。”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鲁迅以为母亲找的人不会差。
但是,当两家来往多了以后,鲁迅自然知道了朱安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朱安个子很小,裹了小脚,不识字,是个旧式女子。
鲁迅心里极不愿意,所以婚事能拖则拖。他想退婚,但退婚,周家的名声先不说,对朱安来说,是没法做人了。
作为让步,鲁迅希望朱安放脚、读书。但是,朱安在这两方面都没能做到。
推荐阅读
- 鲁迅每月能赚350块大洋,如果换算成人民币,放现在值多少钱?
- 80年前,鲁迅偷偷写的“师生恋”情书,看完脸红肉麻到酥
- 汉人总督在雍正面前自称“奴才”,雍正:你自称臣才对
- 9个冷知识:你以为鲁迅是个呆板的人?其实他是个潮男
-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却半路愤而离去,是嫉妒了吗
- 鲁迅珍贵老照片,妻子为他空守41年,图5是一家三口温馨合照!
-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却中途甩袖而去:一塌糊涂
- 徐志摩失事后 鲁迅做了这样一件事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图文讲解+知识要点
- 崔颢《黄鹤楼》千人无人敢仿,鲁迅一气之下仿一首,开篇就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