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背后的“真生活”与“伪概念”

《2019年中国智慧社区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统计显示 , 中国有16.44万个社区 , 近8亿城镇人口 , 支撑起智慧社区的万亿级市场 。
有人认为安几个智能家居就是智慧社区 , 也有人对智能社区的想象是自动泊车、温度调节、人脸识别……有人将智慧社区视作是科技互联网时代最高级的居住形态 , 也有人说“智慧是需要让渡隐私才能实现的 , 所谓的智慧社区其实不怎么样” 。
你了解真正的智慧社区吗?
什么是你心目中理想的智能生活?
住在智慧社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带着这些问题 , 36氪随机采访了几位路人 , 来听一听他们眼中那些智慧社区背后的“真生活”与“假概念” 。
真智慧 vs 伪概念“听说过 , 但没住过”
“很多人吐槽很鸡肋 , 就是伪智慧”
“智慧社区我不知道 , 智能家居我有很多”
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智慧社区的某些概念 , 新风除霾、智慧安防、人脸识别、智能温控……
住在“智慧社区”的王女士 , 最开始就是被这些概念所吸引的 。
然而住进去之后 , 王女士却发现所谓的智慧安防就是有个监控 , 所谓的智能服务就是在小程序上缴纳物业水电费 。
“下了一堆APP , 关注了好几个公众号 , 每个设备都要用不同的APP , 只是都可以用手机控制而已” , 甚至后来这些东西也慢慢就荒废了 。
而糖糖距离智慧社区最近的距离 , 就是前段时间小区门口装上了人脸识别 。 “确实挺方便 , 也挺安全的 , 但进单元门还是得刷卡输密码 , 那我还是得带卡!”
从专业角度来看 , 智慧社区指的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 融合社区场景下的人、事、地、物、情、组织等多种数据资源 , 提供面向政府、物业、居民和企业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类应用 。
“智慧社区”的关键是技术、场景、服务和数据整合 。
而从现实的视角出发 , 人们想要的就只是更迅速、更智能和更便捷的生活体验 。
有人想要自动泊车 , 有人想要智能温控 , 阿森的想法则更具象 , “我理想中的智慧生活应该是钢铁侠的家 , 或者黑镜里男主角的家” 。
真AI vs 伪互联提到智慧社区 , 万物互联是一个绕不开的概念 。
被各种智能家居、智慧设备围绕的我们 , 总是在幻想能一键控制所有设备 , 然而真正的“万物互联”是有条件的 。
阿森曾经看中了某品牌的智能控制终端 , 但买回家才发现要把台灯、电视、空调等都换成同品牌旗下的产品才能成功“互联” 。 如果看上了另一品牌的设计 , 就不在互联的体系当中 。
“最大的bug就是信号不好 , 互联状态经常会断 , 而且花在调教智能设备上的时间 , 比自己操作的时间还长” , 有时候 , 就连实现人与物对话的语音控制系统也会出现问题 。
一方面是人工智能的识别和学习能力还未完全成熟 , 另一方面则是品牌与品牌之间存在信息壁垒 , 大多数情况只能做到“品牌内互联” 。 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语言不通” , 导致智慧社区最核心的“数据整合”只能是纸上谈兵 。
假如智慧社区有了自己的AI大脑 , 统一各项产品的“语言”之后 , 大数据算法下的智慧社区又会是什么样?
智慧社区背后的“真生活”与“伪概念”文章插图
AI大脑下的智慧社区
“现在的AI算法、大数据那么发达 , 为什么就不能有个智能管家能知道我的一切喜好呢?”在糖糖眼中 , 理想的智慧社区应该比人“更懂生活” , 想吃的东西送到门口 , 想要的服务也都能提供 。
而明明则觉得智慧社区的场景要更多元 , 可以从家连接到社区 , 甚至将智能延伸到社区外 。
一个理想的智慧社区生活场景是:工作日的清晨 , 洗漱完就能吃上厨房里提前热好的早餐 , 收拾妥当后下楼坐上停好的无人驾驶车 , 一路驶向最近的公交站或地铁口 , 跟公共交通无缝衔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