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司马迁还特地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通俗音乐,过分放纵,是乱世之音;二是桑间濮上的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关于“郑卫之音”,最先看不顺眼的人其实是孔子。春秋时期,由于郑国的民间俗乐流行,曾令孔子十分厌恶。到了战国时期,连一些君主都成了民间俗乐的爱好者。如魏文侯爱听“郑卫之音”;齐宣王只喜欢“世俗之乐”;秦国宫廷中,来自异国的“郑卫之音”以及《韶虞》《武象》等乐曲也大受追捧。成语“礼崩乐坏”的“乐坏”,就是指民间俗乐冲击了正统的雅乐,令卫道士们十分沮丧。关于“靡靡之音”,则是指男女幽会时唱的那些柔情蜜意的情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连情歌也遭贬斥,实在有些过头了。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民间俗乐和外来音乐带有很深的偏见。不过,虽然宁王受了司马迁的误导,把凉州大曲的创新当成了不祥之兆,但思想开放的唐玄宗却不以为然,仍然将凉州大曲定为了宫廷燕乐。凉州大曲传开后,也受到了唐代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诗人杜牧“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的诗句,便是凉州大曲深入人心的见证。据说自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南宋数百年中,凉州大曲盛行不衰,并且由原来的单一宫调,逐渐丰富发展为七个宫调曲。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是唐代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根本原因。作为政治家,唐玄宗开创了辉煌的开元盛世。作为音乐家,唐玄宗留下灿烂的艺术成就。这一切都源于唐玄宗的开放精神和博大胸襟。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开头的故事中说,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应验了隐藏在凉州大曲中的预兆,其实是牵强附会。西凉州进献凉州大曲,据考证是在开元六年(718年)。而安史之乱爆发是在天宝十四年(755年)。这两个时间点相差了整整37年。这样的预兆,实在过于荒唐,只能视为无稽之谈。(文/谢志东)
文章插图
燕乐图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推荐阅读
- 孙悟空养马, 到底有什么用? 弼马温背后, 暗藏玉帝一个秘密!
- 凉州区永昌镇:非遗传承从培养“娃娃徒弟”开始
- 504个百家姓暗藏阶级之分,有的是皇姓,有的世代草芥
- 水浒后传:浪子燕青营救关胜暗藏啥玄机?饮马川群雄再聚义!
-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操为什么用很少的人去追杀逃往凉州董卓的几十万大军?
- 考古盗墓|难怪张良刺秦失败,秦始皇陵出土铜车马,除了华丽舒适竟暗藏机关
- 西游记|隐雾山豹子精究竟啥来头?战斗力不及孙悟空,却同老虎精暗藏渊源
- 凉州诗词 阴山
- 元稹最独特的一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玄机,最后7字惊艳千古
- 洪太尉误走妖魔?水浒开篇最隐秘线索,暗藏一百零八将一生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