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坤鹏论儒家思想不是哲学道家为什么倡导摒弃名利( 二 )


孔子认为,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仁和礼,仁,是内在道德,礼,则是外在态度。
后来,孟子提出了四道:
仁——对他人的同情心;
义——以不正为耻的正义感;
礼——尊敬他人之心;
智——正确的判断力。
汉代的儒学家董仲舒认为,自然界因五行而动,那么人也该有“五常”。
于是他在四德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信——对朋友的诚实之心。
 坤鹏|坤鹏论儒家思想不是哲学道家为什么倡导摒弃名利
文章插图
2.气
指构成万物物质形状的细微气体状粒子。
朱熹认为,世界充满了原子般的气体状粒子,不断重复着凝固扩散这一过程。
气集中到一起,组成个体的质,即“物质”。
坤鹏|坤鹏论儒家思想不是哲学道家为什么倡导摒弃名利】所以,万物在物质层面,都是由气形成的,而其中每个个体都蕴藏着理,理,决定了个体的本质,且这样的本质应是善的。
同样,人也是一出生就具备了理,理,决定了每个人的心的本质,这样的本质称为性。
在朱熹看来,性=理,这就是他的性即理学说。
他主张,心是性和情一体化的产物,源于理的人性本质为善,人必须遵从理决定的性而生活。
但是,创造我们肉体的气会扭曲,并具有遮蔽性,情会因此而做出异常举动,作用于心,生出欲。
为了不让气产生欲,爱好儒学而知理,即可压制气的胡作非为,抑制欲望。
如果学习了全部事物的理,并全面掌握了理,那就达到了理的顶点,这样的人被称为圣人。
3.居敬穷理
这是朱熹提出的修炼方法。
既然找到了人干坏事的源头,那么就得解决问题。
于是,借鉴道教和佛教的修炼,朱熹也提出了将“坏气”从性中去除的方法:
居敬:无论什么时候都集中注意力,一直保持心的平静。
它是一种在世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一边进行社会活动,一边修心。
因此,居敬是一种能够保持社会生活的内心修养。
朱熹认为,道教的隐居山中修行和佛教的舍弃人世出家,放空头脑的禅修,都不利于社会发展。
而且,他们都不是真正脱离人际关系的束缚,只要在尘世中生活,就永远不可能逃离人类社会。
就像佛教要出家为僧,遁入佛门,但他们又在寺院、师徒、同门之间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
儒家还批评佛教,其僧徒对生死轮回的恐惧印证了他们的自私自利;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懦弱胆小和有失尊严的表现;宣称食物、衣服以及一切外在生活必需品皆属虚空,但他们自己每天却离不开这些东西……
所以,儒家认为,佛教教义中所称的断念无欲是站不住脚的。
从上面的论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人生观,就是人与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人的本质属于并不是超脱尘世的。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朱熹所倡导的居敬的两个要点非常明显地针对着道教和佛教,一是要在世;二是不能放空头脑,要聚精会神。
穷理:在治学中逐一穷尽自己以外的个体的理,如此这般,就会在某个时刻一下子顿悟万物共通的理,从而也可以明白自己内在的理。
这个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归纳逻辑,看遍世间历历,就能看破红尘,见到本质。
但是,朱熹并没有像西方哲学所提倡的,通过实践和实验进行归纳。
他认为,个体的理的线索都在古人撰写的四书五经中,熟读就能穷理,居敬常思,便能顿悟掌握。
这种2000多年所形成的食古不化的思想一直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
看看我们现在的那些所谓传统,不管是武术,还是艺术,守旧为主,创新太少。
比如:民乐就那么几只名曲,翻来覆去地演奏,还煞有介事地说,这是瑰宝。
我们对于传统的传承总是执着于其外在,殊不知,最该传承的是创作能力和知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才是瑰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