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晋宏逵:故宫是怎样建成的?( 五 )


我没有找到永乐时期开采和运输白玉石的记录 , 但是明代中后期有不少同类记载可供参考 。“乾清宫阶沿石 , 取西山白玉石为之 , 每间一块 , 长五丈 , 阔一丈二尺 , 厚二丈五尺 , 凿为五级 。以万人拽之 , 日凿一井 , 以饮拽夫 , 名曰万人石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二 , 第46页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 中华书局 , 1982年)这里所说的阶沿石“每间一块” , 是中国古建筑常见的石料使用规则 , 即每两根柱子之间的阶条石 , 必须使用一块完整的石料 , 不得拼接 。宫殿建筑间量特大 , 石材也就必须特别长大 。
超常的规格和重量 , 造成了开采运输的极端困难 。万历二十四年为重建乾清宫和坤宁宫备料 , 工部营缮司郎中贺盛瑞查阅了嘉靖朝的资料 , 当时“三殿中道阶级大石长三丈 , 阔一丈 , 厚五尺 , 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 , 造旱船拽运 。派同知通判县佐二督率之 。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船、资渴饮 , 二十八日到京 。官民之费总计银十一万两有奇” 。贺郎中实施的时候 , 采纳了主事的建议 , 专造了十六轮大车 , 用一千八百头骡子拽运 , 运输时间缩短了六天 , 经费只花费不到嘉靖时的十分之一 。贺郎中还注意到 , 石料出塘也十分困难 。“照得大石料 , 大者折方八九十丈 , 次者亦不下四五十丈 , 翻交出塘上车 , 非万人不可 。合无咨行兵部 , 将大石窝除见在一千八百名外 , 再添六千二百名 。马鞍山除见在七百名外 , 再添三百名应用 。”(明·贺仲轼《两宫鼎建纪》上卷和中卷)
烧瓦采取了官营的形式 , 在北京办理 。明代工部营缮司直接管理两大窑厂 , 一座琉璃厂 , 专门烧造琉璃砖瓦 , 平时也烧供内府应用的琉璃器用 。在南城墙外 , 丽正门和顺承门之间 。清代康熙二十年迁往京西琉璃局 , 在今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 而南城的原址发展成著名的京城古籍古玩市场 。
明朝|晋宏逵:故宫是怎样建成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琉璃渠村三官阁过街楼
一座黑窑厂 , 更在琉璃厂之南 , 由于常年取土 , 留下的“窑坑”积水成湖 , 备极荒凉 , 人迹罕至 。清康熙年间工部郎官江藻督厂事时 , 就民间小庙慈悲庵建成陶然亭 , 从此成了北京名胜 。
这两大厂在北京 , 可以随着工程进展来安排烧造 , 所以不再另设成品仓库 。但是从外地采运烧造的海量大木、城砖等建筑材料则需要周密安排 , 妥善保管 , 所以工部还直管神木厂和大木厂 。顾名思义 , 神木厂储藏南方楠木 。它的位置在广渠门外二里左右 , 通惠河庆丰闸遗址之南 。清代这里还有偃卧的大木 , 《春明梦余录》记载 , 这些大木都是永乐时的遗物 , 其中最巨大的名为樟扁头 , 树径围达二丈以上 , 骑马走过其下 , 对面不见人 。乾隆二十三年皇帝便中一览 , 写了一首“神木谣” , 因为神木位于京城东方 , 赋予它生生不息的含义 。(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八九 , 第1518页)大木厂也保管来自南方的木材 。正统二年八月 , 行在工部报告说 , 齐化门外积存的楠杉大木已经有三十八万根 , 保存不善 。于是皇帝命征集一万民夫来修理厂房 。
按《大明会典》的记载 , 琉璃厂、黑窑厂、神木厂、大木厂 , 还有一个台基厂 , 合称工部营缮司大五厂 , 台基厂堆放柴薪和芦苇 。其实 , 营造北京期间 , 还有不少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保管场所也设了厂 。比如在通州和张家湾 , 临近运河码头设有料砖厂 。北京地区的马鞍山、瓷家务、周口、怀柔等处烧制石灰 , 各置灰厂 。明代有一个很“烂”的制度 , 即让宦官来参与管理建造活动 , 这个机构叫内官监 。“内官监 , 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 , 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 , 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 , 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窖诸事 。”(《明史》卷七四《职官志》)一个工程之前 , 要烧多少块细料方砖 , 多少片琉璃瓦 , 要等内官监开数 , 工部才照数下达烧造 。内官监也管理有厂 , 如方砖厂、铸钟厂 , 都在鼓楼附近 , 保管细料方砖 。内官监办事机构和库府、作坊的所在地 , 即今地安门内大街以西到北海公园东墙的大片地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