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古人吃完饭放下银子就走,从不问多少钱,店小二也不数银子?( 二 )


银价最为混乱的时期还要当数宋朝,因为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一、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而且当时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导致银价不断上涨。
至于之后到了明朝银子的价值急剧下跌,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自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始,我国打开了世界贸易以及与欧美国家贸易的开端。
在当时单论物资丰饶,西欧美洲国家根本无法与明朝政府匹敌,但明朝拥有货币价值的金银,对于他们而言不过只是普通的矿石。
因此以往,大批的金银涌入导致明政府经济崩溃,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大批的物资被西方国家卷走,以至于物价飞速上涨。
届时金银开始成为一大流通货币,毕竟任何物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稀缺程度,所以随着金银总量的提高,银子贬值在所难免。
之后,到了清朝,割地赔款令人齿寒而且数目极大,动辄就是数以亿计,正是明朝时流入的大量白银,但也没有经得起清朝末期的大肆挥霍,彼时一两银子就相当于三千铜板。
支付流程
明清之前的日常生活交易多是以铜币为主,那时候金银尚且没有成为流通货币。
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金银用于日常交易也是少数,毕竟一餐饭,一壶水不过几十个铜板,如此就用银子来交易的话就像是现在买一件几毛钱的东西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般,而且要更为麻烦。
因为银子也有好坏之分,即纹银与底银。古代以银子进行小额支付时也普遍用的是碎银子,纹银多是用于大额支付。相较之下碎银相当于零花钱。
而碎银的使用也特别的麻烦,因为碎银并没有固定的价值,而且形状不一,大小各异,作为货币使用的时候还要上称,而后根据重量以及成色进行估价,极其浪费时间与精力。
同时又因为银子的价值颇高,称量的时候还需要极其精确,不能有丝毫差错。
而且古代也存在假币现象,譬如在银子当中掺杂其它譬如锡,铅之类的不易发觉的金属,一旦店家察觉不对还要先报官,而后到鉴定机构验明。
总而言之其中的麻烦程度超乎想象,无论买卖双方为了避免都会尽量选择用铜板来进行买卖。
至于小说与影视作品当中的随手放下银子扭头就走,店小二也不加查验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纵然买主慷慨大方,小二也要多看上几眼查验一番,不敢稍有差池。
纵观古今,货币的使用是非常严谨的,毕竟经济决定着人民的生活,而百姓的生活决定着时局的动荡与否。细数多少朝代便是因经济崩盘继而导致民怨四起,走向覆灭。
所以大可不必憧憬那种吃完饭随手抛下银子潇洒转身的荒诞剧情,相较以往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是非常完善的。
当然,如果想要感受一番那种豪迈姿态,大可以在买卖时尝试一下,只要钱给够扯开嗓子说声“不用找了”也无可厚非,可要是没给够的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