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徽派建筑主要分布于安徽黄山、江西婺源及浙江金华等地区。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古徽州人文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明清期间,天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被广泛应用,早期的徽州和江西的民居都深受其影响,可以说是有堂皆井。“天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孙子行军篇》记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原指天井是四面陡峭、中间低平的作战地形。
文章插图
传统民居天井是由四周坡屋面的屋顶,围合成一个开放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型井口,汇四水归堂,下底设池塘、留沟防、变路径、安石埠,立基划界、以滴水为界的天然之井,故也取名“天井”。天井式建筑是南方地区建筑组群内部采光系统的构成主体,是传统民居建筑中排水、通风的组织核心所在,也是我国南方传统建筑形象的重要构成元素。
古徽州的天井被称作“明堂”,也有着“四水归明堂”之说。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独有的平面布局方式,其建筑风格理念源于徽州文化传承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中原土地平坦辽阔,民居采用宽敞的四合院院落式建筑,随着中原士族的南迁,到了土地紧缺的徽州,没有足够的土地建院落,阔大的四合院变成了建筑物内部的天井。
文章插图
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称四水归堂。
传统的天井民居一般以一层、二层为主,有少量的三层或三层以上的民居,通过天井的组织,形成了全封闭和顶部开敞空间的循环交替,展现出开合有序、丰富多变的空间形式。传统民居天井体现着建筑中空间的重要性,在历经数千年洗礼之后的传统民居,天井无论在空间形式上,还是在建筑中采光、遮阳、通风、排水等功能上,都对现代文化建筑的空间设计产生启迪作用。
天井采光可分为直接采光和间接采光。直接采光指采光窗户直接向外开设;间接采光指采光窗户朝向封闭式走廊、直接采光的厅、厨房等开设。天井变化多端,式样丰富,从开口形状看,有方形的,有矩形的,有圆形的,布口方位宽窄不一,在正堂和门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
文章插图
徽州的天井,除了有采光、形成小气候等功能外,还是连接大门与厅堂的区域。厅堂是全家人的活动中心,也是会客的主要空间。坐在厅堂内,通过天井可以感受到四时之变,阴晴圆缺,云卷云舒,晨淋朝霞,夜观星斗。
徽商长年在外经商,财源来自四面八方,希望图个吉利。水主财,故而“四水归明堂”。天井四周的屋顶坡面,东西南北四面的雨水通过小青瓦流入家中,意味着肥水不外流,象征着财气的汇集。这种对应关系,也是徽派古民居营建者心理的折射。
徽州民居追求“枕山、环水、面屏”,形成枕山环水、依山傍水、背山面水的格局。在徽人眼中,要遵循“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文章插图
徽人重视风水由来已久,在建造房屋的时候,遇到风水不符的,就得改风改水。徽州很多村落四面皆山,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水口是进入村落的咽喉,在村民眼中水口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为了留住财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位置外,还必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同时也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