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不訾|姓氏文化:东姓( 六 )


明孝宗朱佑樘,公元 1470~ 1505年,其皇后为孝康张皇后,河北沧县兴济人,父亲为国子监生张峦。
明成化二十三年 (公元 1487年 )农历 2月 6日,张氏与时为皇太子的朱佑樘成婚。同年的农历 9月,张氏被正式立为皇后。
张皇后在明弘治四年 (公元 1491年 )农历 9月 24日生下了皇长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面貌非常清秀, “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举止非常 ”,因此明孝宗对这个儿子非常疼爱,对于张皇后自然更是宠爱。晚明学者黄景昉曾描述说: “时张后爱最笃,同上起居,如民间伉俪然。 ”皇帝、皇后像民间的夫妇一样,每天一同起居,形影不离,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实属少见。
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明孝宗、明武宗两帝成政事。但是,她的两个兄弟张延龄、张鹤龄却依仗着是皇亲国戚,横行乡里,怨声载道。
因此,在张皇后死后的明嘉靖二十八年 (公元 1549年 ),明世宗朱厚熜为平民愤,下诏将其全家抄斩。其时,张延龄、张鹤龄的部分子孙四散逃亡,为便于以后相认,大家按逃跑的方向将张氏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其中的东氏世代相传。因此,世有 “东南西北本姓张 ”的说法流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土族,出自土族的什东加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自称为 “蒙古尔 ”(蒙古人 )、 “察罕蒙古尔 ”(白蒙古 )、 “土昆 ”(土人、吐浑 )、 “土户家 ”等。居住地附近的藏族人则称他们为 “霍尔 ”(藏北游牧民的泛称 ),汉、回族人称他们为 “土人 ”、 “土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在土族的民间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蒙古人和当地的霍尔人通婚繁衍的后代。霍尔人就是吐谷浑人的后裔,所以多数研究者认为,土族人是古代吐谷浑人的后裔,也就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
土族人早期从事畜牧业。至今,土族人仍有牧养羊的爱好和习俗,家家户户都精于养羊,且爱羊至深。
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有互助、民和两个方言体系。土族人过去一直通用汉文,现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土族现有人约为十九万一千六百余,主要聚居于今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数人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周边的民和、大通、同仁等县,还有少数人居住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土族东氏,源出土族的什东加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东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东古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女真族东古氏,亦称东果氏、东峨氏、栋鄂氏、董鄂氏,董额氏、董古氏,满语为 Donggo Hala,源出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后有鄂温克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 (公元 1440年 ),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 “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 ……”其敕文中明确了 “冬古河 ”,即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一带。
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 (今吉林珲春 ),其族源实际上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国时期时被掳至北境为奴,以 “久处变为土著成了女真人 ”,在明朝时期随建州左卫西迁至明廷为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即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栋鄂氏。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
董鄂部在明朝后期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部,后来成为著名的 “建州五部 ”中的最强部。清朝中叶以后多称东氏、鄂氏、董氏、栋氏、古氏等。
本书按:
满清王朝从清顺治五年 (公元 1648年 )制定《大清律》开始,就有严厉的“满汉不婚”之律令。
如满族男子娶汉族姑娘,就丧失了官位上档的资格,撤消其领红赏和钱粮的权利;如果满族姑娘嫁给汉族男子,则取消其原来所享有的满族特权,还要受到舆论非议。这种婚姻禁忌曾给相恋中的满汉青年带来无穷的痛苦,虽然清朝政府曾有过几次短暂的开禁,但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真正冲开“满汉不婚”的樊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