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庄子《大宗师》,是道家的墓志铭,正面论述了死亡这一人生问题

《大宗师》本文乃“斌哥说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中国人对生死问题是看得很重的,为了使死者“不死”,生者就在死者的坟前刻石立碑,碑上的铭文就称作墓志铭,其内容主要是彰显死者的生平事迹。据施蛰存教授考证,刻石志墓的风气开始盛行于北魏(《金石丛话》),也就是说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墓志铭一类文体出现。
 墓志铭|庄子《大宗师》,是道家的墓志铭,正面论述了死亡这一人生问题
文章插图
但庄子却以其《大宗师》,不仅为自己,也为道家学派,立下了一块没有刻在石上的墓志铭。在先秦诸子里,只有庄子正面系统地论述了死亡这一人生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大宗师》里讲了一个故事,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是三个心心相印的朋友。后来桑户死了,孔子就派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子贡却看到孟子反、子琴张两人,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互相唱和道:“唉,桑户啊!桑户!你已经返归自然,而我们却还在做人啊!”子贡快步走过去,责问道:“请问对着尸体唱歌,这符合礼吗?”孟子反与子琴张相互看看,笑着说:“这个人哪里知道礼的真意!”
 墓志铭|庄子《大宗师》,是道家的墓志铭,正面论述了死亡这一人生问题
文章插图
子贡回来后,把自己所见所闻告诉了孔子,询问道:“他们没有修养,将形骸置之度外,对着尸体唱歌,神色跟平常一样,真是无法理解。他们是些什么人呢?”孔子回答说:“他们是游心于礼义之外的人物,而我们则是在礼义之内生活的人。礼义的内与外是格格不入的。可是我却派你前去吊唁,我真是浅陋啊!他们正将与造物主为伴侣,而邀游于天地间的元气之中。他们把生命看作附在身上的累赘、肉瘤,把死亡视为从毒疮里排出的脓液。他们让生命随着自然循环变化,根本不想追究生死的差别;无所用心地徘徊在尘世之外,逍遥自在地神游在无为的境地。他们又怎么能杂乱地举行世俗的礼节,以表现于众人的耳目之前呢?”
 墓志铭|庄子《大宗师》,是道家的墓志铭,正面论述了死亡这一人生问题
文章插图
在这个故事里,有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子贡眼中所见,即孟子反和子琴张在友人的尸体前编曲而歌,因出人意料而富有悬念,体现了庄子不把生死放在心上的旷达襟怀;第二个场面是子贡和孔子就第一个场面而生发出的人生感慨,既强调了庄子的生死观,即“以生为附赘县(悬)疣,以死为决口溃痈”,也强化了儒道两家人生观的迥异之处,所谓“彼(道家)游方之外者也,而丘(孔子)游方之内者也”。
 墓志铭|庄子《大宗师》,是道家的墓志铭,正面论述了死亡这一人生问题
文章插图
在直面生死的问题上,应该说道家比儒家来得坦诚、直率。庄子不肯回避生的终极归宿是死,所以坦然地说生论死;儒家则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而巧妙地避开了过多地谈论死的话题。所以,再到孔子的学生辈,便是乐生恶死,所谓“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论语·子张》载子贡语)。但儒道于生死问题上,毕竟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把生死之事视为命运所致。《大宗师》称:“死生,命也。”《论语·颜渊》也称:“死生有命。”
 墓志铭|庄子《大宗师》,是道家的墓志铭,正面论述了死亡这一人生问题
文章插图
可以说,在庄子之前,没有人这样详尽地在其作品里讨论死亡这一必须面对又极其严峻的课题。庄子的这类讨论,为人生烛照出另一个世界,它对生者充满了神秘,也充满着恐惧。但庄子面临死亡纯任自然的旷达风度,实在给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文人以深刻的影响。参考资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