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读史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公元1015年,开封府,科举公布录取大名单。在乙科第九十七名的位置上,是一个名叫“朱说”的学子,这是一个让人无感的名字。不过,名次虽然不那么显眼,但毕竟也是有了进士的身份。三十年后的巴陵郡,岳阳楼重修,当年的“朱说”写了一篇《岳阳楼记》,传诵至今。这时候,当年的“朱说”已经叫“范仲淹”了。
文章插图
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范仲淹的身世以及后来苦学出头、认祖归宗的事情说得很明白。
文章插图
范仲淹的老祖宗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他出生在苏州吴县,两岁的时候,老爸死了,老妈改嫁,带着拖油瓶小范仲淹来到了山东籍的小官朱文瀚家。在朱家,范仲淹改名朱说(这个字念yuè)。据北宋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记载,“范仲淹字希文,早孤,从其母适朱氏,因冒其姓,与朱氏兄弟俱举学究。少尫瘠,尝与众客同见谏议大夫姜遵,遵素以刚严著名,与人不款曲,众客退,独留仲淹,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唯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遂参坐置酒,待之如骨肉,人莫测其何以知之也。”这里透露了一个信息,范仲淹在求学的时候,还是“朱学究”,而且是和一些朱家子弟一起读书。据南宋楼钥撰《范文正公年谱》记载,“公以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氏兄弟不乐,曰:‘吾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谢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语之故,期十年登第来迎亲。”因为劝阻“同宗兄弟”不要铺张浪费,结果却得知自己是“拖油瓶”,根本就不姓朱。下定决心压认祖归宗的范仲淹,离家出走,面对母亲的劝阻,丢下一句话,给我十年时间,等我出头了来接你。从此,依然名叫朱说的范仲淹更加发愤读书,没办法,改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籍卡上的名字还是朱说。他只身一人来到商丘,继续自己的学业。当时的他,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很苦。最典型的就是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等粥凉了之后划成四块,然后拌着切成碎末的咸菜,早晚各吃两块,吃完继续读书。这就是成语“划粥割齑”的典故。
文章插图
天赋加努力,就是成功。三年后,范仲淹用“朱说”的名字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榜,考中进士,开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仕途生涯。从两岁起,范仲淹改名朱说,一直用朱说的名字读书考试,进士榜、任命书也都是朱说,这让范仲淹很是苦闷。我明明是老范家的人啊!终于,机会来了。宋真宗天禧元年,也就是公元1017年,因为政绩突出,范仲淹从广德军司理参军升任文林郎知集庆军节度推官。文林郎是散官,从九品上。集庆军节度推官相当于军区的办公室主任,品级也不高,但权力不算小。朱推官思前想后,决定斗胆向大老板宋真宗要求恢复原名。
文章插图
他写了一道奏折,在奏折里,向皇帝诉说了自己的身世。为了打动皇帝,奏折中引经据典,用范蠡改名陶朱、范睢改名张禄的故事,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志在投秦,入镜遂称张禄;名非伯越,乘舟偶效陶朱。”宋真宗看了奏折,觉得很有道理,对范仲淹的遭遇很是同情,更被他对仗工整、用意贴切的名句所吸引,于是,大笔一挥:准奏!朱说恢复范姓,改名范仲淹,重归范氏门墙。从此,范仲淹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大宋王朝多了一个姓范的股肱之臣。
推荐阅读
- 蒋介石4个“把兄弟”的书法,您会给出什么评价?
- 工头出上联,“干不出头终是工”,工人兄弟对的下联很狂妄
- 水浒杂记,林冲对鲁智深的兄弟情,为何是塑料兄弟情!
- 他是梁山上最可恶之人,自毁前程还要害兄弟落草,最后果真遭报应
- 宋江被毒死时,他的三个兄弟手握重兵,为何无人为宋江报仇?
- 水浒兵器谱,鲁智深的水磨浑铁禅杖出世,最先打的却是梁山兄弟
- 天龙三兄弟若是联手,能否打败扫地僧?秘密终于被揭开
- 农村有句奇怪的俗语:“兄弟更盼兄弟穷”,为啥呢?看完明白了
- 水浒中悲情的好汉,遭心腹兄弟背叛,一直到死都没得到应有的对待!
- 劫生辰纲时,吴用为何非得要拉上阮氏三兄弟入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