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范仲淹+梁启超=优秀家长模板

图|源网络
文|杜衡记
范仲淹和梁启超 , 虽相隔千年 , 但两人身上有着不少相同的“标签” 。政治家
范仲淹在北宋仁宗年间从政 , 最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后 , 担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 , 后又加入段祺瑞政府 。改革家
两个人都属于“温和的”改革家 。范仲淹发起并主持的“庆历新政” , 核心思路是“节流” , 相比后来王安石以“开源”为主的改革 , 要温和许多 。
梁启超 , 是著名的“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 但政治主张是温和的改良派 , 倡导君主立宪制 。两个人的改革尝试 , 都以失败告终 。文学家
两人都有不少文学作品传世 。以初中语文课本为例 , 其中就收录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 。教育家
范仲淹在为母亲守孝期间 , 执掌应天府书院教席;后在各地任职期间 , 建学兴学事迹颇多;晚年设范氏义学 , 首开基础教育阶段的免费教育 。
梁启超24岁时就担任了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 , 后又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讲学、任教 。
类似的共同标签还有很多 , 但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标签是这个:成功的父亲 。
家长的成功 , 莫不体现在子女成才身上 。
范仲淹有四个儿子 , 长子范纯祐最为孝顺 , 一生守节;次子范纯仁官至宰相;三子范纯礼权知开封府 , 任过吏部尚书 , 最高至副宰相;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 。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 , 故事也更精彩:人人皆精英 , 一门三院士 。其中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和次子梁思永(考古学) , 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五子梁思礼(导弹控制学)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他子女 , 也都在军事、经济学、图书馆学等领域有不凡的成就 。
诗词歌赋|范仲淹+梁启超=优秀家长模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想做一个成功而优秀的家长 , 有些东西是“硬条件” , 比如经济能力导致的对子女教育的投入 。梁启超九个子女几乎都在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或游历过 , 这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范仲淹任职于文官待遇最好的北宋时期 , 同样具备给几个儿子最好教育的能力 。
再比如家长自身的教学能力 , 这两位既是文学家、思想家 , 又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家 , 本身就是优秀的老师 , 这也非大多数家长能比 。
诗词歌赋|范仲淹+梁启超=优秀家长模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范氏义庄旧址
所以今天谈的不是成功家长的“硬条件” , 而是每一位普通家长 , 都能从这二位身上学到的东西:范仲淹的“做榜样”和梁启超的“做朋友” 。
范氏的家教 ,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以身作则 。
范仲淹是寒门出身 , 全靠自己努力读书 , 考取功名 , 为官而出人头地 。最著名的就是“分粥苦读”的故事 。
据说范仲淹在应天府求学的时候 , 生活非常拮据 , 他每天早上煮一锅粥 , 放凉后分成四份 , 当做一天的伙食 。
应天府留守的儿子和范仲淹有同窗之谊 , 把这个故事告诉了父亲 , 留守大人受到触动 , 让儿子给范仲淹送去美食 。
但范仲淹拒绝了 , 并说:“因为享受过美味后 , 冷粥就吃不下去了 。”
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 , 正式捧起了北宋的“金饭碗” , 他回老家接母亲奉养 , 引来乡亲们的羡慕 , 于是写了一首《寄乡人》 , 最后两句是:乡人莫相羡 , 教子读诗书 。
所以范仲淹一生都不曾忘记 , 自己的成功来源于曾经的努力 , 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 , 和他积累的付出成正比 。他给孩子们树立起这样的榜样 , 并以此要求他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