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同志|《明朝那些事儿》书中, 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文/炒米视角刘伯温在民间文学里的形象仅次于诸葛亮。【 朱元璋同志|《明朝那些事儿》书中, 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朱元璋同志|《明朝那些事儿》书中, 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文章插图
因为在正史上他的前半场的确奇谋长略,妙计百出!很不夸张地讲,朱元璋同志是个决策天才,在很多决定命运的战略时刻,真理都站在他的一边,而他站在众人的对面。而和他拥有着同样高远战略目光,站在众人对面的人就是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朱元璋对其也非常欣赏,经常称之为吾之子房。但是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刘伯温根本不璀璨。甚至被刻意地描述成可有可无。
 朱元璋同志|《明朝那些事儿》书中, 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文章插图
很显然,在当年明月的眼里,正因为朱元璋太优秀了,太不世出了。所以朱元璋同志的光辉自然遮住了刘伯温。如果刘伯温只有前半场,而无后半场。则会赢得自己的尊重,至少会像郭嘉一样存在。这所有的一切原因在于”朱元璋并不是刘备。”第一,朱元璋并没有给刘伯温太多表现的机会,朱元璋同志是”带着刀”邀请刘伯温加盟的;
 朱元璋同志|《明朝那些事儿》书中, 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文章插图
朱元璋同志并没有说专门请你刘基来给自己做军师,而是派人去请”浙东四先生”。这就相当于刘备找了徐庶,说去把诸葛亮、孟健,石韬、崔钧四个人都喊来帮我做事。诸葛亮一看这不尊重人么,自然不肯去。不肯去就派个小喽啰带着刀送了封信去,“你一定得来啊!”他要是不肯来,手起刀落,提着他们四个人的人头回来。只不过朱元璋派的给刘伯温写信的人有名字,叫孙炎。虽然刘伯温内心里也会大骂”特么请军师,不是这个套路!”然并卵,小命还是重要的。第二,朱元璋同志做事情喜欢亲力亲为,所以基本上不太会给刘伯温太多赢得荣誉的机会;
 朱元璋同志|《明朝那些事儿》书中, 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文章插图
必须讲的是刘伯温的确是非常厉害的角色,在谋略方面,他曾经就是诸葛亮文学形象的早期原型之一。他经常会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发表与众人完全不同的建议,而关键问题是敢于采纳这种建议的人是朱元璋,而且他时刻表现出的是,这就是他的决策与见解。这种例子实在太多。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巨无霸”陈友谅,”统兵八十万众,攻陷太平,意欲东向,与将军会猎于吴!”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朱元璋也意犹未决。这个桥段熟不熟悉?太熟悉了!三国演义里孙权面临的困局亦是如此啊!然而朱元璋把刘伯温拉倒帐内以后,出来就像变了一个人,豪气冲天,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大家同心一意,跟陈友谅死磕!其实每个朱元璋走向成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刘伯温的身影。第三,朱元璋并未中道崩殂,而刘伯温也没有机会独掌军权,做朱标的亚父。
 朱元璋同志|《明朝那些事儿》书中, 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文章插图
如果历史给到刘伯温这样的机会,刘伯温可能还会有翻盘的机会,自己写个出师表啥的,说朱元璋同志曾经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正当时人朱元璋同志已经没了,怎么说都由你自己。而其他活着的当事人,只要脑子没问题,都会懂得闭嘴。甚至可能还会这么说,对的,对的,我亲眼所见先主”三顾茅庐”来着!第四,朱元璋同志穷人出身,所以他有一种典型的”工具论”,这才是彻底葬送“天才”刘伯温的最终因素。
 朱元璋同志|《明朝那些事儿》书中, 为什么作者关于刘伯温的描述比较少!
文章插图
他用李善长的“淮右集团”平衡刘伯温的“浙东集团”,再通过放纵胡惟庸清洗“浙东集团”,来彻底收拾“淮右集团”,甚至彻底解决相权。现实中的刘伯温,好不容易躲过了加封“丞相”这个暗箭,却不曾想到自己却成了解决“淮右集团”的鱼饵。最终死的莫名其妙!这个就没办法往”算无遗策”的方向去加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