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去《义乌文史读本》中找答案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马黎
最近,有一套丛书《义乌文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丛书共三种,分别是《义乌文史读本》普及版、拓展版及《义乌名家名篇导读》。
书的名字听起来,似乎不太起眼。
在《读本》普及版、拓展版的封面上,写着三位主编的名字: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冯国栋。《义乌名家名篇导读》的主编,则是义乌市教学名师王鸿。
 浙江大学|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去《义乌文史读本》中找答案
文章插图
 浙江大学|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去《义乌文史读本》中找答案
文章插图
如果熟悉浙江文史,你应该能感受到这套书的分量。而前不久,书的首发式放在了一个小学举行——义乌市新丝路学校。
翻开书,我们看到了骆宾王的《咏鹅》,很多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背。但就是这么一首“简单”的诗,编者依然不厌其烦写了详细的注释,白话翻译,还有导读,并提示延伸阅读的内容,以广见闻。诗歌前面,还有骆宾王的简介——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骆宾王是义乌人吧。
再看看三位浙大教授组建的这支明星编委团队——近二十位教授,包括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教授束景南先生,国家级教学名师、浙江大学教授吴秀明先生,浙江大学求是学者、教授董平先生,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级名中医盛增秀主任中医师,复旦大学教授傅杰先生,等等。
丛书的前言里,编委会写了这么一段话:
作为一本乡土文化读本,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义乌中小学生、机关干部、广大市民和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的案头常备读物,也成为提升义乌形象、弘扬义乌精神的一张文化名片,更希望本书能够为义乌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这些浙江文史学科的顶级学者首次同框,为什么却编了一套义乌文史名家名篇“科普书”?
首发式结束后,在新丝路小学,钱报采访人员采访了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
 浙江大学|如何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去《义乌文史读本》中找答案
文章插图
传统文化怎么创造性转化?如何创新性发展?张涌泉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这些年,各地掀起了古籍整理影印的热潮,比如《巴蜀全书》《山东文献集成》《江苏文脉》等等,而在浙江,省级层面有《浙江文丛》《浙江文献集成》,地市级的有《杭州文献集成》《新编金华丛书》《衢州历史文献集成》《台州文献丛书》《温州文献丛书》《绍兴丛书》《嘉兴丛书》等等;县级的有《义乌丛书》《象山县地方文献丛书》《温岭丛书》等等。
“这些大部头古籍的影印或整理汇编,作为一种文化积累,自然是需要的、必须的,也很重要。但这些书往往部头都很大,水平参差不齐,精粗混杂,且多用文言文写成,普通老百姓看不懂,也没有时间或兴趣看。”
如何引发普通人的兴趣,又能看得明白?
张涌泉是义乌人,他首先想到,家乡人到底了不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
37年前,他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故乡义乌县文化馆工作,承担的具体任务是为馆藏的约五万册线装古籍整理编目。
“走进扑满灰尘的书库,我既为家乡丰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也为这些丰富的宝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而惋惜。”那几年,他在整理这些古籍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大批家乡先贤的著作,包括南北朝的傅大士,唐代的骆宾王,元代的黄溍、朱震亨,明代的王袆,清代的朱之锡、朱一新,以及现代学者陈望道、吴晗,著名作家冯雪峰、王西彦等,从义乌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太多了。
但是,那些珍贵的古籍并没有对外开放,普通人对先贤的著作也知之甚少。
两年后,他成为新成立的义乌图书馆的首任馆长,曾计划编纂一套“义乌小丛书”,把历代先贤最优秀的诗文推介给普通民众。但不久以后,他考上了研究生,这一设想没来得及展开,就不得不搁置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