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的“心”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中医上的“心”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文章插图
心脏位于胸中偏左 , 有心包围护其外 , 开窍于舌 , 其华在面 。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明 , 人体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均在心的主宰下进行 , 是生命活动的中枢 , 说明心脏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整体统一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 。
主神明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心主宰 。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藏神 。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 精神之所舍也 。 ”《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 , 君主之官 , 神明出焉 。 ”说明心之所以能够统帅五脏六腑的功能 , 就是通过神的作用 , 即《灵柩·本神》所说:“所以任物者 , 谓之心 。 ”说明人体接受外界事物而发生的思维活动是由心来完成的 。 当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时 , 人表现为生气勃勃 , 精神充沛 , 对客观事物反应敏锐 , 反之就可出现心悸、躁烦、失眠、多梦等症状 , 甚至会出现思维混乱 , 神志失常等证 。
临床上运用心主神明之理论 , 治疗心神不安或神志失常之病证 , 如心血不足 , 血不养心而致失眠、健忘、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 , 可用滋养心血的方法取得疗效 。 热入血室、扰乱神明 , 出现谵语神昏可用清心开窍的方法 , 痰火扰心 , 癫狂者可用清热泻火 , 涤痰开窍的方法治疗 , 常可取得满意疗效 。
主血脉
“脉”为血液运行的通道 。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 。 ”《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 ”故心与血、脉密切相关 。 血有营养全身的功能 , 心能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 。 心之所以能主血脉 , 主要是靠心气的作用而实现 , 心气旺盛 , 才能使血液在脉中沿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 , 而将血中的营养物质供应生理的需要 。 若心气不足 , 则血脉空虚 , 可出现脉搏细弱或不整、面色白光 白、脉结代等就用补心气的方法来治疗 。 心血不足 , 证见心悸 , 面唇淡白 , 舌淡 , 脉弱等 , 用补心养血的方法 。 根据心主血脉的理论治疗吐衄、心律失常、心血管疾患等亦可取得显著的疗效 。
【中医上的“心”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在液为汗
汗为津液所化 , 《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 , 汗出溱溱是谓津 。 ”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织部分 。 《灵柩·营卫生会》云:“夺血者无汗 。 ”“夺汗者无血 。 ”所以有“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及“汗为心之液”之说 , 即说明汗与心的关系极为密切 。 临床上当人的精神高度紧张时 , 往往身出冷汗 , 心气虚多自汗;心阳虚则大汗淋漓;心阴虚则阳气浮动 , 津液随之外泄 , 出现盗汗 。
久病体虚 , 劳神过度 , 损伤心阳 , 阳不外固 , 营阴不守 , 心液外溢之自汗 , 临床常用养心汤、炙甘草汤、保元汤等;心气不足 , 自汗不止 , 用“生脉散”益心气 , 敛阴止汗 。
若心阳暴脱 , 心液随阳外脱 , 症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 , 临床常用强心敛汗、回阳救脱方法治之 , 疗效显著 。
关于心阴心阳
心为火脏 。 《圣济总录》云:“盖手少阴之经 , 五脏六腑君主之官也 , 精神所舍 , 诸阳所合 , 其脏坚固 , 邪气未易以伤 。 ”意即心阳为君火 , 是产生心气 , 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之根 。 若大汗亡阳 , 导致心阳不足 , 就会出现心悸、气短 , 甚或手中厥冷、心血瘀阴;若心阳不足 , 不能下温于肾 , 则会导致水气凌心而见奔豚气逆等症状 。
临床上所用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 , 以及苏合香丸等 , 虽治证不同 , 而目的为一 , 意旨均在温通心阳 。
心阴与心阳保持着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 , 起着濡养心阳的作用 , 以使心阳不亢 。 如果肾阴不足 , 则心阳亢盛 , 出现心火上炎等症状 , 则可见口舌生疮、心烦不寐等症;或可出现心火下移小肠 , 而见小便短赤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