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拱墅这里正传承创新昆曲( 二 )


2014年,吴佳与团队成员在杭州开始正式筹备九剧院。当时,他们已经参与制作了北京皇家粮仓版《牡丹亭》,在7年时间里演出了700多场,获得了极大成功。
这让吴佳更坚定:“创新,也是一种传承。”2019年初,九剧院的开场大戏正式推出——在《白蛇传》的故事基础上,加入现代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67分钟的昆曲秀。
 春色|"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拱墅这里正传承创新昆曲
文章插图
第一场演出,吴佳躲在后台,没敢看。每一个走位、每一句唱词、每一处灯光,吴佳都了然于心,曾经在排练时纠结过无数次的点,到了正式演出,更是把她整颗心都吊到了嗓子眼。
所幸,一切都很顺利。昆曲秀《白蛇传》的公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人们发现原来昆曲的词很美、表现形式很美,演员的一个转身、一个眼神都充满了魅力。
 春色|"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拱墅这里正传承创新昆曲
文章插图
“昆曲向来被认为是奉在神殿上的艺术,如何让这么高雅的东西落到现场,让更多人愿意尝试,愿意感受和接触,所以才有了昆曲秀,”吴佳谈到:“门槛稍稍低一些,让受众先来看、先领略,不走进来,怎么会发现它有多美。就像汤显祖写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从2019年年初至今,《白蛇传》的观众人数已经超过了5万人,疫情期间九剧院整整暂停了大半年之久,没想到8月1日剧院重新开放后,依然迎来了每个月超1万人的观众数量。
也因为这出戏,许多观众自愿走进昆曲,从一名观看者成为了一名体验者。现在九剧院除了演出外,还定期开设昆曲培训班,报名者最小5岁、最大50多岁。吴佳分享了一个5岁小戏迷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原本特别调皮,属于在幼儿园都坐不住的孩子,来看了一场《白蛇传》后,她妈妈说她‘屁股像黏在凳子上一样,一动不动’。后来,就来找我们学戏了。”现在,小女孩已经能完成基本的台步、圆场和简单的唱段。
 春色|"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拱墅这里正传承创新昆曲
文章插图
“一辈子做下去”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百艺之子、百戏之师”,昆曲艺术无疑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同时,如今的昆曲也面临观众越来越少、濒临衰亡急需“抢救”保护的现状。
关于昆曲的传承与创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2004年作家白先勇策划“青春版”《牡丹亭》开始,这场关于昆曲革新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伴随着观众审美的变化,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样貌?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似乎也不会有“盖棺定论”的那天。
然而吴佳和她的九剧院,在昆曲传承的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确是有勇有谋。“整个过程都是自我拉扯的过程”,吴佳形容自己和团队的创作过程,“我是受正统昆曲教育长大的,我太知道哪些东西应该守护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结合当下最新的科技,创造出一个不一样的舞台效果。”
早些年吴佳出国参与演出交流的时候,就总是不自觉地关注海外的舞台艺术,这些年国内科技力量的提高,也让她开始思索:如果能结合两者,创造出现代观众比较容易接受的舞台艺术,是不是可以让昆曲更易被接受?
科技手段怎么运用、运用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是吴佳和团队反复推敲、琢磨了无数次的。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这场《白蛇传》,在唱段上保留了昆曲中传统的21个曲牌,在舞美上则使用了3D成像技术、现代舞台灯光效果、环绕立体声等科技。
 春色|"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拱墅这里正传承创新昆曲
文章插图
尽管演员只有4人,但这出发生在西湖边、杭州人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依然演出了它该有的缠绵悱恻和磅礴气势。“‘水漫金山’那段,所有人都很诧异舞台竟然会这样表现,但是现场观看的效果的确是震慑人心。”


推荐阅读